皇帝率百万大军出征却全军溃败,留下3个成
中国古代,发生过许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说“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再有就是“淝水之战”。其中,又以“淝水之战”最为典型,年,前秦依靠其强大的国力,在皇帝苻坚的指挥下,出兵百万,准备直接推掉东晋。东晋不得不应战,但他们的兵力只有区区8万。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东晋完胜,前秦完败。 当时,前秦皇帝苻坚一统北方,他胸怀大志,准备一举南下东晋,完成不世之功。可是,在南下之前,前秦内部就对这次战争产生了严重分歧。一些大臣表示强烈发对,理由有二:一是东晋内部没有出现什么严重的问题;二是东晋握有长江天险。打仗不光打的是兵力和后勤,更打的是人心向背,苻坚虽然信心爆棚,但就连他的前军总司令苻融都不赞成,前秦先输了一半。 可是,在战场,前秦的确占有绝对的优势。百万大军对8万,这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苻坚眼看胜利就在眼前,根本不把什么天险放在眼里,他曾经在路上吹嘘说:如果我的部队都把鞭子扔进长江,江水也要为之断流。这就是“投鞭断流”的成语。 可是,苻坚的百万大军,虽然听着很吓人。可实际分析起来,却不是这么回事。苻坚攻击东晋的人马主要有五路组成:一路是羽林军3万,算苻坚本人的仪仗队和卫队,没有野战能力;二是前锋军25万人,由前军总司令苻融亲自率领,但真正在淝水之战之前并未完成集结,大部分尚在行军途中。三路是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幽冀兵团,但短时间内也无法集结。四路是龙骧将军姚苌的梁州、益州水陆军,自长江上游顺江而下,但因为受到东晋的抵抗没有能够及时赶来。五路是凉州兵团,因为路途遥远,甚至在淝水之战结束时都没能赶来。 因此,苻坚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但因为未能集结在一起,真正在战场上与东晋交锋的,仅仅是苻坚和苻融率领的20多万人马。而对面的东晋,则是由谢石为都督、谢玄为前锋的8万精兵——北府兵。 战争开始,秦军渡过淮水,攻陷了寿阳。苻坚听苻融说东晋兵少,也亲率大军,赶到了寿阳,但当他在城头上看到晋军军阵齐整时,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那都是晋军,于是便有点恐惧,回头责备苻融说:此乃劲旅,怎么能说兵少呢?这就是“草木皆兵”的成语,显示出苻坚露怯了。 之后,苻坚派部将朱序去劝谢石投降。谁知,苻坚是看错了人,用错了人。这个朱序曾在东晋做官,他不但不劝降,还给谢石出主意说:苻坚有百万大军,如果等他们集结完毕,那就很难取胜,不如先击破他的前锋,让他丢了士气,接着就可以打败他了。 秦晋双方紧靠淝水列阵,这时,谢玄派人对苻融说:“与其这样列阵,相持不下,不如你稍退一下,让我军渡河,一决胜负!”苻坚觉得可以趁着晋兵渡河到一半的时候,突然袭击,于是便同意了谢玄的提议。谁知,苻融指挥大军刚一退,就收不住了,他想组织大军后退,结果战马突然倒地,苻融被乱军踩踏而死。而那个去劝降的朱序,此时却在人群中大喊了4个字:“秦军败矣!” 本来苻融的死,就已经让秦军陷入了慌乱,而朱序“秦军败矣”4个字则如导火索一样,让恐慌情绪迅速在秦军内部引爆。他们争相践踏逃跑,而晋军从后面追杀,一直追了三十多里,秦军死者十之七八,有的逃兵听到了风声和鹤的叫声,也误以为是晋军到了,又昼夜往北逃走,于是又留下了“风声鹤唳”的成语。苻坚也被弓箭所伤,只带了少数人逃往了淮北,从此一蹶不振,前秦也在不久覆灭。 苻坚号称百万大军与晋军8万交战,留下3个成语,至今家喻户晓。而正是因为这场战争,让东晋得以保全,汉族中原文化也得以继续延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jj/12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36若敖鬼馁若敖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