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狐峪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和闻名遐迩的古战场。中原这兵得之则可北控大漠,塞外之兵得之则可直取中原。历史上这里无数次大*过峪,战马嘶鸣。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出飞狐设代郡,至无穷。西汉武帝年间,大将*卫青、霍去病、飞将*李广曾纵马提师由此出塞远逐匈奴,千*万马,尘土飞扬,旌旗蔽日。三国曹魏年间,在依稀可闻的胡笳十八拍幽怨的曲调声中,飞狐空谷又曾留下文姬归汉的足迹。这里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北宋年间,杨六郎统领宋*和辽国在飞狐峪一带交战。战到最年,两国谈判议和,重新确定疆界。杨六郎提出,在双方议定好的疆界之上,辽*是否能再通一箭之地。辽国使者以为一箭之地不会多远,不如送六郎一个人情,于是就同意了提议。谁知杨六郎站在飞狐之地张弓箭,一箭射出,竟然将飞狐峪里的一座座山峰射穿,越过了壶流、桑干二川,箭才插在山上。辽国使者慑于六郎一箭穿山的神勇,只好让出了箭羽穿越的三川之地。杨六郎“一箭射三川”的故事赋予了“箭眼”传奇的来历。为大自然*斧神工的造物注入了脍炙人口的人文气息。

《辽史·地理志》载:“相传有狐于岭,食五粒松子,遂成飞狐,故此处地名飞狐口”。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顺盘山公路蜿蜒而行,山石耸立,斧劈刀断一般,四十里飞狐峪几乎步步都有看点,随处可见喀斯特地貌造就的怪石异峰。“一炷香”孤立而出,传说中杨六郎为争国土箭射山峰留下的“箭眼”依稀可见。明崇祯时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在《飞狐口记》中称“千夫拔剑,露立星攒”、“有如天门”、“回合万变”。清人吴蘖昌在《北口峪》中称其山峰造化神奇,“疑神疑*,为人力当不受”。飞狐峪最宽处只有七八十米,最窄处仅一米左右,头顶只见一线天,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飞狐峪又称北口峪,俗称四十里黑风洞,为“太行八陉”之一。这条被现在人称为京西绿色大峡谷的飞狐峪,在古代却是两*厮杀的战场。据说,刘邦曾在此大败项羽;三国时,曹操派儿子曹彰在此大战乌桓;明朝三次北京保卫战之一就是因飞狐口失守而导致的。近代飞狐峪仍是战略要地,曾有发生在飞狐口的抗日战争“明铺之役”:年八路*师团、团在飞狐峪伏击日*,炸毁敌车32辆,打死打伤日*多名,击毙日*中队长田原,大大打击了日寇的气焰,致使八年抗战期间日*未敢再踏进飞狐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xw/7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