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中使用经方进行加减有什么法则
思考:1、经方加减的法度如何把握?2、药量的增减应该遵循什么原则?3、最终的方证如何拆分和理解?在此谈谈对此的粗浅认识。 粗读《伤寒论》可知,经方讲究加减。《伤寒论》诸多条文中,既有加减药味,或者调整药量而另成一方者,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简单增减一味,而其方证的名称、病机、适应证均发生根本变化,虽未“面目全非”,但也是“大相径庭”。 同时《伤寒论》条文中也存在方后加减的情况,如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等,为后人添加,诸多的“或然证”已在原方的治疗范围之中,另行加减既脱离了经方的理论依据,也是“画蛇添足”之作,任何经方一旦加减之后,方剂的适应证即发生很大变化。 伤寒论这个书,每个方剂后面要有“或”,都给弄个加减方,这不对的,所以我们向来也不这么用,你们看后头林亿也注了,这“恐非仲景意”。 故而引出经方加减的原则为:处方尽量遵循原方,任何一味药味的增减,不能仅依据“药证”作出判断,而需要结合整个方证的变化综合考量。以本案前五诊为例,方中桂枝重用,有桂枝加桂汤的方义,也就包含了桂枝加桂汤所涵盖的适应证的范围,而不可简单看做是仅仅增加了桂枝的用量。 方证的加减还需要考量如何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区分六经的轻重,辨别主证和兼证,是同治还是分治,是合方还是加减的问题,本案中虽然病机始终为外邪利饮为主,但是各诊次之间有别,时而外邪里饮并重,时而外邪轻里饮重,时而热盛湿显,时而里虚气滞,真是“用药如用兵”。 当前时方的流弊也就在于此,市面上充斥着依症选方,照症配药的情况,头痛用川芎,头晕选天麻,眼干配菊花,便秘下大*,不分轻重主次,“乱枪打鸟”,处方动则数十味,此未得仲景之真传,也殊不知药味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 另外,不同的经方医家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有不同的加减喜好。我曾给出了常用加减药味的使用指征与用量,例如诃子肉、卫矛、海藻、五灵脂等,以及本案中的狗脊、薏苡仁等,均为临床用药经验。 方证的命名也会引发对不同角度解读方证提出疑问。以茯苓饮加半夏为例,如果此方证简单的认为是茯苓饮的方证加半夏的药证的组合,恐未识得此方证的精华,此方如能看成是茯苓饮并四君子汤、橘枳姜汤、二陈汤之组合,既能加深对此方证的理解,临床的适应证范围也可大为扩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xw/10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宁街头小区大变化你注意了吗西海都
- 下一篇文章: 秦皇岛市40个口袋公园亮相河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