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连载六十二
北京看痤疮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117/8598820.html 第二节朱良春教授对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一、浊瘀命名,正本溯源敢为先 痛风是西医的病名,而非中医病名。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西医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中医病名代表中医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临床上对常见风湿病病种都有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如:类风湿关节炎称为“尪痹”,强直性脊柱炎称为“大偻”,骨关节炎称为“骨痹”,干燥综合征称为“燥痹”,系统性红斑狼疮称为“阴阳*”,……唯独嘌呤代谢性紊乱所致的痛风性关节炎中西医病名同为“痛风”。这不是简单的命名问题,而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问题。 我们查阅中外关于痛风的历史资料发现,一般国人认为痛风病名最早源于我国,而据英国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料考证,早在公元前年,埃及人就描述了痛风,约年前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就对痛风做了详尽的描述:痛风炎症会在40天内消退;痛风活跃在春季和秋季;太监不痛风,也变成秃头;一个女人不会患痛风,除非她的月经停止。而我们中医真正在文献里出现痛风专题论述是元代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距今年。故说“痛风”西医提出更早,当是西医的病名。 另一方面,中医在历代文献中提到的痛风是广义的痹证,包括白虎、历节等。而西医学之痛风则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并发症,病名虽同,概念则异。朱丹溪在《丹溪手镜》中,将痹列为十一,痛风十三,清楚表明二者非同一病症。《中医大辞典》中“痛风”的名词解释亦明确指出并不是现代医学代谢性疾病“痛风”,仅是突出了疼痛的特点。如中西医病名均采用“痛风”,则易混淆,不利于临床治疗与研究。 朱良春先生认为:痛风之名,中西医病名虽同,概念则异。从临床上看,本病多以中老年人,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多以夜半为甚,或有结节,或溃脂溢。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而非风邪作祟,故提出了“浊瘀痹”新病名。 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本病提出了“浊瘀痹”新病名,它概括了痛风“浊*瘀滞”的病机本质,既有别于西医,又统一于中医痹证范畴,补充了《内经》、《金匮要略》中有关痹证的分类不足,提出浊、瘀、痰内邪互为因果致痹的论点,更是对《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外邪致痹理论的继承发展。 二、浊瘀内阻,脾肾不足病根源 对于痛风的病机,历代医家多囿于外邪或兼夹郁火致病之说,而朱良春先生却有着独特的认识。他认为此病决不仅仅是简单的热痹,或热*瘀滞而致。其背后更深的原因是痰湿阻滞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这也是朱良春先生将痛风命名为“浊瘀痹”的原因。 朱良春先生认为,痛风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品、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结石,或溃流脂液为特征。这都说明该病正是因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损及脾肾为痛风的发病机理。凡此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浊瘀是内因,是主因。受寒、受湿、饮食等因素只是体内病变前提下的诱发因素。朱婉华教授进一步解释,浊与清对立而统一,浊是病理现象,浊能生痰、生热、生火,而火热都能转变为*,就会出现各种复杂的症状。在痛风证治中,浊*是导致关节肿痛、溃流脂浊,甚则后期出现关格的致病因素,而尿酸盐就相当于人体的浊*。 三、泄浊化瘀,调益脾肾为大法针对浊瘀痹的病因病机,治疗主要采用泄浊化瘀、推陈致新,调益脾肾、正本清源,善用虫药,协同增效,这是朱良春先生多年临证体悟的宝贵经验。朱婉华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根据朱良春“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治疗大法,医院制剂“痛风颗粒”,选用土茯苓、萆薢、蚕沙、威灵仙等泄降浊*,通利关节;*箭羽、赤芍、益母草、泽兰等活血化瘀,利水泄下。至于调益之法,乃调整、促进之义,而不同于单纯的补益,况且补益不当,而产生助热上火、蕴湿生痰、阻遏气机等弊端,更致浊瘀难化。故用苍术、首乌等运脾益肾,燥湿解*。主药土茯苓,不但有利湿化浊的功效,古代医籍中记载土茯苓还有治梅*之疗。薏苡仁健脾利湿,兼能化痰浊;蚕砂祛风湿,止痹痛,兼有和胃化浊瘀之功。诸药相伍,共奏激浊扬清、化瘀通络、调益脾肾之功。临床应用20年,疗效满意。 朱良春大师认为,在痛风发病的过程中,湿浊痰瘀是始终贯穿的病理产物。浊*瘀结内生,与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的紊乱有关,脾肾功能失健,其运转输布和气化蒸发失常,水谷精微可化生湿浊、痰饮、瘀血等,停积体内,阻碍气血运行,浊瘀又可损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如此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脾肾不足、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基础,是痛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内在因素,调益脾肾,正本清源,可以恢复和激发机体整体的功能,以杜绝和防止痰湿浊瘀的产生,从而抑制和减少尿酸的生成。 朱良春先生是我国 的虫类药学家,善用虫类药治疗疑难病,虫类药通闭解结功效显著,运用泄浊化瘀药与虫类药配伍,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疗效。关节灼热、焮红肿痛者,配以羚羊角粉或水牛角、广地龙清热通络;关节剧痛、痛不可近者,伍以全蝎、蜈蚣搜风定痛;关节肿大、僵硬畸形者,参以穿山甲、蜣螂虫开瘀破结;伴有结节,痛风石者,投以僵蚕、牡蛎化痰软坚;腰背酸楚、骨节冷痛者,用以鹿角霜、蜂房温经散寒。在痛风浊*痰瘀胶固,气血凝滞不宣,经络闭塞阶段,配伍虫蚁搜剔钻透、化痰开瘀之品,往往能出奇制胜。 四、分期辨治,巩固疗效为关键 朱良春先生强调,痛风在自然的病程中有各期的临床特点,如急性期热*浊瘀突出,炎性反应明显。慢性期痰浊瘀阻与脾肾失调胶结,以虚实夹杂为多见。间歇期虽处于轻微关节症状的缓解状态,但仍存在肝脾肾不足、浊瘀未清、正虚邪恋之征象。 实质上这正是痛风三期不同阶段所反映“邪盛”、“正虚”消长演变出现的证候变化,浊*瘀滞、脾肾失调始终是痛风致病的主线。痛风虽表现为局部痹痛,关节病变为主,实际上是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失常、气血失和的全身性疾病。 朱婉华教授在朱良春先生的指导下,年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课题,医院组织江苏省内8家医院完成例临床观察,该方案采取分期治疗的方法,以“泄浊化瘀、调益脾肾”为主要治法,贯穿痛风性关节炎治疗全过程:急性期以痛风颗粒加新癀片具有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消肿止痛、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间歇期采用痛风颗粒能够维持体内血尿酸的正常水平,防止痛风反复发作;慢性期合用浓缩益肾蠲痹丸具有蠲痹消石的功效。“十一五”期间又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痛风协作组5家医院采用上述治疗方案完成例临床验证,其临床疗效满意,且较为巩固,不易复发,得到行业内及评审专家的认可。很多反复发作、进展很快的病患通过此法病情都得到彻底解决,不再复发。 研究表明,当血液中尿酸浓度为60umol/L时即达到饱和,会析出尿酸结晶盐,并随着血液流动沉积在人体内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外的任何地方,如:耳廓皮下、鼻中隔、角膜、巩膜、心脏瓣膜及传导系统、脊柱关节等。痛风结石是痛风治疗的难点,国内外尚无良策,而采用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治疗大法,配合使用浓缩益肾蠲痹丸后对早中期患者痛风石直径不超过5mm者能消散,对晚期患者结石较多者能控制进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tx/7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朱婉华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 下一篇文章: 梁山好汉没羽箭张清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