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河南老汉钓起3斤重的大黑坨,还插着4支箭,他老婆嫌弃得要扔掉,谁知专家一看,两眼放光道:“您这一竿值18亿啊!”

这惊呆了鉴宝现场的所有人,都好奇它到底是个什么宝贝,这么值钱。

而老汉更是全身一震,盯着这个咋一看像只鳖的黑坨,不禁想起从河里拉起它的情景。

趁农闲,七旬老汉又跑到安阳河去钓鱼,坐了快一天,一条也没钓上来,老汉无奈地摇摇头,将无鱼问津的饵料再次抛入水中。

突然,鱼竿快速往下沉,他试着拉了拉,被压弯的鱼竿顶头对抗力很大,他不禁大喜,看来有“大鱼”上钩了。

可当他收竿,费了老大劲将“大鱼”拽上了岸,却让他傻眼了!鱼影没有半条,只见一坨黑漆漆的东西。

想必是鱼竿钩住了河底水草,左右遛“大鱼”时,把这玩意给带上来了。老汉一边这样估摸着,一边悻悻地解鱼钩。

然而,这一解,他发现不对劲了,黑坨里竟裹着一团好似金属的东西。老汉好奇地把它扒出来,又用河水洗了洗,一个造型奇特的东西出现在他面前:一只锈迹斑斑的“乌龟”,龟背上还插着4根树杈。

老汉索性将它放进鱼桶里,收工回家了。

一到家,他老婆兴冲冲地过来接桶,但瞅了一眼桶,见装的是个脏兮兮的东西,立马板起脸,碎碎念:“一条鱼没钓着,还往家里带破烂。”

话音一落,就要将“乌龟”丢进垃圾桶。

“别呀”,老汉一把抢了过来,笑嘻嘻地劝说:“别扔,说不定是个宝贝呢!”

就这样,这只“乌龟”被老汉救了下来,在他家安然地躺了一阵儿。

直到这天,村里忽然来了几个文物专家,说可以免费鉴宝。

老汉一听,就想起了还在家里蹲的乌龟,赶忙抱到专家面前,碰碰运气。

谁知,几位专家围着“乌龟”左瞄右看,突然激动得大呼:“这可是国宝啊!”

满脸笑意地转向老汉,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您这一竿可了不得啊,值18个亿!”

老汉整个人懵了,缓过神后,不可思议地问:“这乌龟,真是国宝?”

专家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国宝,解释道:这并非普通的“乌龟”,而是“鼋(yuan二声)”。

虽外形与乌龟相似,却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食性杂,性凶悍,捕猎时“快、准、狠”,被古人视为“水中蛟龙”。

这个青铜鼋是多年前,商纣王在一次射礼中的战利品,它背上的那4根树杈,其实是箭羽。

要知道,自明朝起就被黑化的商纣王,实属“人杰”,司马迁就曾在《史记·殷本纪》记载:“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若举行射礼,只是射射野兔山鸡,对商纣王而言,就没有任何挑战了。

于是,他便提出在朝歌城外70余里的洹水(安阳河)边举行射礼,并要求射性情凶狠的“鼋”。

而这件长21.4厘米、宽16厘米、高10厘米,重约3.2斤重的青铜鼋的背部,正好铸有4行32字铭文记述了此事。

青铜鼋的背甲上之所以插有3支箭,颈侧插有1支箭,是因为射鼋时,商纣王射一箭,作册般佐射三箭,全部命中。

商纣王十分高兴,便将此战利品赏赐给了一个叫般,官职为作册的史官。

可这却让作册般犯难了,被箭射伤的鼋放不了几天就会发臭,有辱圣恩啊。

左思右想之后,他灵机一动,命匠人照着鼋的样子,做了个一模一样的青铜鼋,并刻上铭文,纪念商纣王的“功绩”。

但不知为何,这“历史文物”竟沉入洹水,几千年不见天日,直至老汉将它从水中“救”出来。

听完青铜鼋的来历之后,所有人齐刷刷地看向老汉,老汉反倒很镇定地转过身,告诉家人想将其上交给国家。

之后,青铜鼋被专家命名为“商作册般青铜鼋”,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朱凤瀚还评价说:这是一件“不同寻常”的器物,像这样写实的造型,且格外有纪念意义的青铜器非常少见。

因此,有人开始笑话河南老汉,说他傻,如果偷偷卖掉这只鼋,恐怕他几辈子都不用愁了。但老汉只是笑笑不语,他知道这毕竟是国家的宝物,任何人不应存有非分之想。

但愿每一件遗落民间或流失海外的国宝,都有“商作册般青铜鼋”一样的小确幸,遇见河南老汉这样的“救命恩人”,安全回家!

作者:吃鱼的老龙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pz/9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