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除了孙思邈,不有哪些名医
隋唐名医 薰蒸药物之气可以治病 许胤宗发明药物薰蒸之法治病,唐时柳太后中风,不能言语,胤宗就用“*耆防风汤”放在太后床下薰蒸,一夜就能说话了。《旧唐书本传》:“许胤宗,常州义兴人也。初事陈,为新蔡王外兵参*。时柳太后病风不言,名医治皆不愈,脉益沉而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药,宜以汤气熏之,令药入腠理调理即差。乃造*耆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夜便得语,由是超拜义兴太守。” 甄权、甄立言兄弟 古时的医生,多半是家传的,所以常有一家都是名医的。徐文伯、嗣伯、成伯就是一家人。甄权、甄立言一家兄弟,都是名医,但不是家传的。甄权、甄立言俩兄弟,曾因母病而习医,都懂医方而且通达医学的精义。甄权针灸的医术高明,鲁州刺史库狄嵌换了风病,手不能拉引弓弦,医生们都不能疗治,甄权只是用针刺他的肩隅穴,就能射箭了。撰著过《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各一卷。《旧唐书.本传》:“甄权,许州扶沟人也。尝以母病,与弟立言专医方,得其旨趣。隋开皇初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疾免。隋鲁州刺史库狄嵌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莫能疗,权谓曰:但将弓箭向垛,一针可以射矣。针其肩隅一穴,应时即射。权之疗疾,多此类也。贞观十七年,权年一百三岁。太宗幸其家,视其饮食,访以药性,因授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 甄立言是甄权的弟弟,曾当过御史大夫。唐太宗命他为杜淹看病,患的是“风*”发肿,立言为他看诊,云再过十一天的午时将死,果然十一天后就死。立言曾经作《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旧唐书甄权传》:“权弟立言,武德中累迁太常丞御史大夫。杜淹患风*发肿,太宗令立言视之,既而奏曰:从今更十一日午时必死。果如其言。时有尼明律年六十余,患心腹鼓胀,身体羸瘦,已经二年,立言诊脉曰:其腹内有虫,当是误食发为之耳。因令服雄*,须臾吐出一蛇,如人手小指,唯无眼,烧之犹有发气,其疾乃愈。” 福德修的好的御医孙回璞 人死而复活的事情,古书中常有述及。贞观之时有位殿中侍御医孙回璞的,死过两次,都回来了,第一次说是带错了人,第二次说是他修的福德好,不该带走的。由此可见,人应修善德,本该死也不一定死啊。 《曹州志》:“孙回璞,济阴人,殿中侍御医。贞观十三年,从驾幸九成宫三善谷,与魏太师徵邻。夜二鼓,璞闻唤孙侍御,心疑太师命,出视,见二人曰:官唤。璞曰:我不能行。即取马乘之以随,光明如昼,璞怪讶而不敢言。行六七里,至苜蓿谷,见两人持韩凤方以行,语引璞二人曰:我所得是,汝错也,宜放之!二人即放璞。璞循路而还,了了不异平日行处。既至门,系马,见婢当户眠,唤之不应;入户,见身与妇并眠,欲就之不得,但见屋内甚明,壁角蜘蛛网二绳及架上所着药物。不得就床,自知是死,倚壁久之,忽惊觉,身已卧床上,而屋内黑轱无所见。唤妇起燃灯,而璞方大汗,视蜘蛛网等处,历然不殊。马亦大汗,急遣人觇凤方,果是夜暴死。至十七年,璞奉敕往疗齐王佑疾,还至洛州孝义驿,忽然见一人问曰:君是孙回璞否?我*也。魏太师有文书追君。璞视之,则郑公徵署也。璞惊曰:郑公未死。何有此?*曰:已死矣。今为太阳都录太监,故令召君耳。璞引坐共食甚欢,请曰:待还京奏事毕,然后应命可也。*许之。于是昼夜相随,至阌乡,*辞曰:吾度关待君。及璞度关,而*已先至,复同行至滋水,又与璞别曰:待君奏事讫相见也,可弗食荤辛。既奏事毕,出访郑公已薨,校其薨日,则孝义驿之前日也。璞自拟必死,与家人诀别。可六七日,夜梦前*来召,引璞上高山,山巅有大宫殿,入见众君子迎谓曰:此人有修福,不可留也。即推璞堕山,乃惊悟。” 病理处方并重的王焘 王焘,因母病而学习医学医术,将他所学写作而行世。他见巢元方奉诏所撰的《诸病源候论》,有解病之源、有病理,但无药方,于是撰著《外台秘要》,将病理与药方同行。《比事摘录》:云“唐有王焘,因母病学医,因以所学作书行世。”《撄宁集》云:“唐有王焘,精医,著《外台秘要》。” 善疗风疾的张文仲 唐代张文仲在唐朝则天时代初期为侍御医,善疗风疾,和当时的许多医生共同撰写疗风气方,由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当时的文仲上奏说:“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大体医药虽同,人性各异,庸医不达药之性,使冬夏失节,因此杀人。唯脚气头风上气,尝须服药不绝,自余则随其发动,临时消息之。但有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要得通泄即不困剧。”于是,撰写“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向上奏表。 张文仲治疗应声病 张文仲有个在药效、药性的发现史上的有趣故事;按《朝野佥载》说:洛州有个读书人,患了一种“应声病”,只要说话,喉中就会回应出声,于是向张文仲请教该怎么办。张整夜思考,得到一法,取出《本草》书,令这个病人读每一味药材名,都有回应,一直到那应声所畏惧的药物时,即不应言语。文仲就抓取那个药物,合和做成丸子让他服用了,随即就止了回应声。又有一说,宋朝的苏澄也有完全相同的趣事。《古今医统》记载的:“苏澄,宋良医。人病应声者求疗,澄云古无此方,惟以本草药名尽呼之,每呼一声,腹中辄应,惟一药即不应,再三呼之无声,即以此药为主治之,愈。”(李时珍说这味药是“雷丸”) 陈藏器对神农本草补遗 《神农本草经》,经久之后,当时的神农本草脱逸了很多,陈藏器写《本草拾遗》一书,填补《神农本草》之不足。《鄞县志》云:“陈藏器与日华子二人,皆开元时人。藏器为京兆府三原县尉,以《神农本草》遗逸尚多,因别为《本草》十卷,中言人肉可疗羸疾,故后之孝子多行之。”这种用药的说法,算是荒谬的,那种孝子也只是愚孝。另《医学入门》云:“陈藏器,唐三原尹,撰《神农本草经》,曰《本草拾遗》。” 编注《内经素问》的王冰 最早期完整的注解,大概就是杨上善、全元起、王冰撰写的了。 王冰,唐时太仆令,师事洞明《素问》一书的元珠先生,后来编注《素问》,令后世学医者,有《素问》可参考的注解书阅读。《古今医统》云:“元珠先生,不知何郡人,洞明《素问》,极究微奥。时太仆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遂以妙旨授冰,冰由是大注《素问》,今行世。”;又,《古今医统》云:“王冰,宝应中为太仆令,号启元子,笃好医方,得先师所藏《太素》,及全元起书,大为编次,注《素问》答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又著《元珠》十卷,《昭明隐旨》三卷。” 隋唐名医甄权和甄立言 甄权(公元-64年),隋唐年间医学家,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为母亲生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隋文帝开皇初年,甄权为秘书省正字,后来称自己有病而被免职。 当时的鲁州刺史库狄缢苦于风患,手不能拉弓,无医能为他医治。甄权说:“保持射箭的姿势,一针扎下去,就可以射箭了。”于是甄权针刺其肩隅穴,果真一针下去,刺史当即就能射箭了。深州剌史喉闭水米不下已三日,甄权以三棱针剌其手指,气息即通,第二天饮食如故。甄权治病,多如此类。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临其家,问他饮食起居,访询用药之道,并授予他朝散大夫一职,赐他寿杖衣物。当年甄权逝世,享年10岁。他一生著述很多,绘有《明堂人形图》,撰有《针经钞》、《脉经》、《针方》、《脉诀赋》、《药性论》等,可惜今已失传。其中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图》在当时流传广泛,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根据其所绘图形重新绘制修订为“人体经络俞穴彩图”(已佚)。 其弟立言,唐高祖武德中年升为太常丞。他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御史大夫杜淹患风*发肿,唐太宗命令立言去为他医治。立言回奏说:“从今天开始,第十一天的午时他必死无疑。”果然如其所言。当时有一个叫明律的尼姑,六十多岁,患有心腹鼓胀,身体嬴瘦,已经二年了。立言为他诊脉后说:“你的腹内有虫,应当是误食头发而致。”就让患者服雄*,不一会,吐出一条虫,如人小手指粗细,唯独无眼,以火烧之,还有头发的味道,尼姑的病也就痊愈了。立言不久逝世。 立言着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所引進“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关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参考资料:《旧唐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pz/9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难以克制的爱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
- 下一篇文章: 陈情令温宁众人皆知*将*,世间再无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