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发展中医学术的几点体会——从带状疱疹(缠腰火丹)的辨证论治谈起

一、善继承,勤总结,旨在发展

我认为发展是继往开来,继往指继承前人的经验,我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是在博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择,并结合自己的临床所见,加以修改、补充。

带状疱疹一病为例,中医文献记载颇多,诸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之“缠腰火丹”,其他医籍称之“甑带疮”“白蛇串”“蜘蛛疮”等。我从这些不同的论述中,对比认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描述具体,辨证全面,方药实用。因此我最初制定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案就是遵循《医宗金鉴》加以变通或补充。将带状疱疹分为肝胆湿热与脾肺湿气两个证型。前者用清肝胆湿热汤,后者用健脾除湿清肺汤。按上述二症治疗,均能缩短病程,减轻痛苦。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对重症病例或后遗神经痛病例等特殊情况,则不适用。对于这些特殊病例不可拘泥于一药一方,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认真辨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举2例供同道参考。

其一:带状疱疹重症发病急剧,水疱呈痘疮样泛发或伴有高烧、头痛、心烦不寐,甚至神昏谵语。此时我认为是正气大衰,湿热*邪太盛,内传营分,表现为*邪侵营,热入心包的现象。治宜解*清营止痛汤加减。

其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者,以年老体衰者居多,我将此病分为“虚证”“实证”。实证为湿热之因虽除,但气隔血瘀之果仍在,治宜理气化瘀止痛汤加减;虚证为湿热虽去,但气阴两伤,气虚血滞所致。治宜益气养阴止痛汤加减。

其三:部分病例只见红斑,始终不出水疱或根本不发生皮损,但疼痛明显,对于这种类型,我将其归纳为肝心风火,治宜疏肝益气止痛汤。曾有人问我,你已年余八旬,为何还反复学习,不断总结。我认为继承前人成果,应该学古而不泥古,对自己不能故步自封,我们要善于继承前人,勤于总结自己,促使中医学术不断发展,这是我毕生的心愿。

二、需大胆,应通慎,更要灵活

先谈“大胆”:我认为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超出常规的事情,怕担风险、没有胆量是不成的。大胆并不是蛮干,而是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全面考虑药物的性能,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下方案,就要敢于用药,不要畏首畏尾,特别是在患者千钧一发之际,更应该摒弃个人得失,敢担风险,比如治实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非重用大*不能达到破瘀祛病之效,但我考虑大*性猛善走,最能破经络中瘀血,其作用非三棱、莪术相比。有一次,我治疗一位年余八旬的患者,患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久治不愈,我断定属实证,考虑用大*,但又顾及患者年迈,大*若重用,可能会引起泻下不止而致虚脱,考虑再三,我认为患者年老久病但脉象尚实,并无明显血虚气弱或脾胃虚寒之象,是气隔血瘀所致的持续疼痛,只有重用大*,才能使其气血相通,促病早愈,反之,畏药而忌用只能使病情拖延,终会耗伤气血,治之更难。我决定大*重用、早用,在汤剂中用大*15g,数剂后疼痛即减。正如张锡纯所说:“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能不放胆多用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再谈谨慎:

谨慎绝不是那种顾虑重重,举棋不定,而是要细心观察、分析病情,全面考虑治疗措施。谨慎是以敢于大胆创新为前提,大胆又是以细心分析病情和治疗措施周到为基础,对此我有过教训,早年我治疗一例肝胆湿热炽盛症,投用龙胆草15g(此前我最多用9g),谁知药后病人昏厥在地,呼之不应,急往视之,其脉尚存,嘱灌浓糖水,患者很快清醒,并大呼苦死我也。当时我亲尝药液确实苦涩良久不消,后来读《本草经疏》得知“龙胆草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祛实热,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投”。当时我对病情观察不细,没有了解到病人因痛已数日进食不多,服药又系空腹,加之没有相应的预防措施,终致有此意外之事。由此我深深体会到胃虚之人,有肝胆实热证龙胆草亦可使用,但必须兼顾脾胃。若无胃虚情况,重用龙胆草时应事先告知药苦,可在服药后吃些糖果,以缓和胆草之苦,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副作用。

谈灵活:

临床千变万化,错综复杂,除仔细辨证外还要灵活加减,随机应变。所谓灵活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随证加减,如一例高龄带状疱疹患者,肝胆湿热证俱在,伴有汗多、乏力,我用龙胆泻肝汤加西洋参而收良效。不同病位应用不同的引经药亦是值得注意。

带状疱疹的外用药:

急性期疱疹明显,用白菜捣烂调祛*药粉或化*散外敷。如无白菜,可因地制宜选用莴笋叶、鲜芦荟、鲜马齿苋、绿豆芽菜等。疼痛明显者用黑色拔膏棍按疼痛的部位不同,摊成不同形态、大小、厚薄加压包扎。若皮损有渗出,可在药膏上扎孔,引湿邪外出。若疼痛剧烈可在膏药上撒少许沉香,以行气活血通络。急性期用拔*膏,后遗神经痛用阳和解凝膏或麝香回阳膏。

三、附方

1.清肝胆湿热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川*(包)各10~20g,茵陈、赤芍、玄胡索、丹皮各10g,银花、连翘各15g,陈皮丝、乳没各7g,栀子仁、甘草各5g。

2.健脾除湿清肺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除湿胃苓汤”加减枇杷叶、生槐花、滑石块各20g,桑白皮15g,陈皮、生白术各10g,姜厚朴、苍术、木通、赤小豆、乳没、甘草各7g。

3.解*清营止痛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解*清营汤”加减银花、连翘、公英各20g,白茅根、干地*各30g,粉丹皮15g,茜草根、绿豆衣各10g,川*连7g,生栀子5g,生玳瑁10~15g(先煎)。

4.理气化瘀止痛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活血散瘀汤”加减厚朴、陈皮丝、玄胡索、乳没各10g,广木香、杜仲炭各5g,*箭羽、赤白芍各15g,三棱、莪术各5~10g,川*10~20g(包)。

5.益气养阴止痛汤(赵炳南经验方)*芪、枸杞子各20g,白人参、*精、车前子、玄胡索、粉丹皮各10g,女贞子30g,姜厚朴、甘草各5g,菟丝子15g。

6.凉血祛风止痛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凉血五花汤”加减野菊花、凌霄花、玫瑰花、鸡冠花、红花各10g,白茅根、干地*各20g,瓜蒌根15g,厚朴5g,乳没各3g。

7.疏肝益气止痛汤(赵炳南经验方)*芪10~20g,*参、玄胡索各10g,鸡血藤、赤白芍、丝瓜络、乳没各15g,生杜仲7g,何首乌15~30g。

(赵炳南口述 赵恩道整理)

本文摘自《跟师赵炳南手记》,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pz/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