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妈妈

来源

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

最近这段时间,不止一个朋友给我转发了一则关于“殉课”的消息。以前只听过“殉情”,“殉课”还是头一次听说。事件大概就是前段时间,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高新区的所有学校都停止了线下课,开始上网课。有位初三孩子的妈妈觉得,自家孩子因为疫情上网课,其他区的孩子还能正常上课,太不公平了。所以她号召其他停课孩子的父母,一起去打投诉热线,呼吁让全市都停课。结果就在她打电话投诉后的当天晚上,福州的教育主管部门发布通知,全市停止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有家长在网上评论这件事:“那他家娃生病请假,医院?古代有殉葬,这叫殉课?”这件事发酵后,一时间众说纷纭。有网友认为是举报成功,也有网友推测全市停课跟这位妈妈无关,教育部门应该是根据疫情防控需求,做出了停课的决定,只是正巧与这位妈妈投诉的时间赶在了一起。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们一时间不得而知,但是这位妈妈的心态,也代表了一少部分父母的想法。这几年,让别人家孩子殉作业、殉讲义、殉教辅的事,越来越不少见。我的孩子不想写作业,你的孩子 也不要学;我的孩子没有教辅书,别的孩子也不要有教辅书。做父母的,总是愿意多为孩子考虑,但如果方向偏离了正轨,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

不是网课,而是态度

父母圈子里曾经流传一句话: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寒(暑)假。通过投诉举报的方式,呼吁全市停止线下教学,这个做法本身其实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网课,是停课之后的无奈之举。多数父母和孩子都觉得网课效果不如在学校上课效果好,而且网课非常不方便。不少妈妈都吐槽,一个孩子上网课,家里得6个保障组,分别负责——资料下载打印、网络调试、监督管理、端茶倒水、录视频拍照、班级群沟通。加上孩子注意力有限,网课缺乏互动和眼神交流,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遇到网络卡顿效果就更打折扣了。面临中考、高考的孩子,受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但这是一个人力难以控制的因素,在面对问题时,比起把更多的人拖入困境,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出 的努力。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孩子是 次面对网课这件事。当时南阳有个叫小通的孩子上了热搜,他是一名高三学生,成绩一直不错。但是他家境贫寒,家里根本没有装宽带。为了不耽误学习,他向邻居求助,蹭邻居家的网上课。每天早上五点半,他起床早读。每天早上八点,小通会搬个小凳子到屋顶,在那里连接邻居家的网上网课。当时天气还没有转暖,在屋顶一坐一整天很不容易。但是小通还是每天坚持,他说即使在家,也不能荒废学习。他的梦想是希望通过努力,考上浙江大学。这件事还有一个温暖的后续。当年小通高考取得了分的好成绩,最终被高校电子科技大学顺利录取。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学习环境很重要,但学习的态度更重要。很多孩子之所以能在假期中保持优势甚至实现弯道超车,都是因为他们能够坚定心中的目标。当一个孩子能够为了心中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时,他就能看到网课积极的一面。比如:网课节省了路上的时间,可以多睡一会;有更多可利用的时间,可以趁机查缺补漏;家里比教室安静,能更专注地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做什么来改变现状的时候,他所受到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少。

随意举报和投诉

只会让教育更艰难

遇到不公选择举报,是父母的正当权利。但最近这这几年,奇奇奇怪怪的举报多了起来。宁波市教育局网站上就曾有过这么一条让人大跌眼镜的留言:“建议教育局立法禁止教师给自己子女补课,这样有失公平,强烈呼吁。”去年有位数学老师被举报还上了热搜,原因是他在朋友圈发了数学题。他朋友圈的内容是:有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二,希望我能给孩子找点练习题,所以我把练习题发在朋友圈,一方面是为记录,另一方面也是鞭策自己......随后,这位老师每天发20道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第二天会公布解题步骤和答案。这些朋友圈内容,转手就被学生家长举报了,说是变相留作业。这些举报的本质,其实跟文章开头的“殉课”差不多,都是担心自家孩子吃亏,所以想通过举报来达到 的公平。但当这样的举报多起来之后,教育会变得更容易吗?我想答案并不会太乐观,过多的举报,只会让负责任的老师不敢管学生,让想鸡娃的父母,变得更谨慎和隐蔽。在早前,“报班”是父母圈的万能话题。两个素不相识的老母亲,互相打听一下孩子几岁,学了什么,在哪儿报班,那个班怎么样,很快就能熟络起来。但举报成风后,事情的走向就变了,“报班”反而成了家长之间最忌讳的话题。我的朋友二旭妈前几天还跟我聊起,她儿子班上有个孩子英语特别好,虽然才一年级,但英语对话已经非常流利了。她想趁着接孩子的时间,多跟那个孩子妈妈套套近乎,取取经。聊正常话题的时候,那位孩子的妈妈还是很热情的。但当她试探着问了一句:你家孩子英语太棒了,怎么学的呀?对面的妈妈眼神马上警惕起来。似乎想说点什么,最终只说了一句“我们什么班都没报,都是孩子自己学的”,然后就匆匆离开了。无论孩子是自学成才还是家里给找了老师,此刻都不重要了。因为报班成了最不能说的秘密。 可能会变成有方法、有渠道的父母,私底下找资料、找人脉给娃提供资源,没方法没渠道的父母,只能看着孩子被越落越远。

对孩子 的教育

是引导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很喜欢心理学家塞德兹的一段话:人如陶瓷,小时候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期好比粘土,给予何种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对孩子 的教育,不是把所有孩子都强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是尽力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很多人可能都看过一篇叫《感谢贫穷》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叫王心仪的女孩,来自河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妈妈体弱多病,一家六口全靠父亲种地和打零工养活。她的起点可以说非常低,她在《感谢贫穷》里描述过自己的成长过程。小时候,她和弟弟常捡亲戚家孩子的旧衣服穿,也因此常被同学嘲笑,但妈妈会告诉他们:穿衣裳干净、保暖就很好了。这也让她一直坚信:人生的路,不是走给别人看的,不必纠结于别人的评论。上学时,因为没有交通工具,她和弟弟总免不了顶风冒雨,跑步上下学。

王心仪

虽然辛苦,但妈妈每天都接送姐弟俩,一家人一路上说说笑笑,也让她觉得:幸福不在于生活的完美,而在于能忽略那些不完美,尽力拥抱所看到的美好。她的童年没有动画片和零食,可妈妈却早早地教她背诗、算数,帮妈妈做农活的间隙,田间地头的野趣,给了她更美的童年回忆。贫穷的生活,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体验。但王心仪从未困在贫穷的生活里,因为她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凭着这股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王心仪坦然面对贫穷,终于在年以分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年9月,王心仪还参*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士兵。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坎坷和磨难。这些坎坷可能是突如其来的疾病,可能是肆虐的疫情,可能是贫穷,也可能是同伴的孤立嘲讽……这些问题本身也许很棘手、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被问题困住。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在他遇到每件小磨难的时候,都给他支持和鼓励,给他向上的力量,孩子长大后,遇到其他挫折才更容易靠自己克服。成就一个孩子的,从来不只是外界的环境,更是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与大家共勉。*作者:小树妈妈,来源: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万爸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gj/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