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我的

??▼

聊聊孩子那些事|之二十七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白薇老师音频

朋友推荐我收看北京电视台新开办的家庭教育公开课《老师请回答》,有一期节目中的一个细节,让我感慨良多。

有一个叫赵南星的小学生和他的爸爸一起来到了节目现场。通过播放的视频大家看到:爸爸从儿子放学回来就不停地提醒催促加训斥:“作业写了没有?”“别磨蹭啊。”“坐直了,注意眼睛。”半个小时之内,赵爸爸居然说了儿子二十多次,结果呢,赵南星哭了。节目流程是:专家老师现场指正,赵爸爸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父子两人终于和解。

触动我的细节却与这期主题无关,那是在结尾,父子相对告白的时候,赵南星突然问了父亲一个问题:“爸爸,您喜欢什么?”他还接着小声补充了一句:“这么多年了,我都不知道您喜欢什么。”这个问题显然在设计之外,因为赵爸爸明显地愣了几秒钟,然后眨巴着眼睛不太流畅地回答:“我……喜欢你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

之后的情节按照套路进行,掌声响起,父子相拥,台上台下泪光盈盈,节目圆满结束。

但是,我却在思量着孩子的问题和爸爸的回答。我觉得赵爸爸的答案是不及格的,是答非所问,“你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这不是自己的“喜欢”,而是对孩子的期盼。

那么赵爸爸喜欢什么呢?回看视频,他不是叉着腰站在儿子身后指指点点,就是半躺在床上一边刷手机一边朝着儿子吆喝。看来,儿子的提问确实让他猝不及防,因为他看上去没有什么其他喜欢的事情。他 喜欢的就是不眨眼地盯着儿子。

“我喜欢你高高兴兴开开心心的”,这句看似饱含深情的话,细思极恐。它的解读是:我的快乐寄托在你的身上。你是我全部的希望。你是我人生的意义。你是我的一切。你是我的 。更深层次的潜台词是:如果你不听话如果你不 ,我就不幸福,你就辜负了我。

作家连岳曾说:正常的父母,应该知道自己与孩子互不相欠,是平等个体的关系,享受亲情,但不会利用亲情胁迫,孩子越成长,他们越放手。 的亲子关系,是两不相欠,但因为爱,相互感恩。

当一个人把他生命的重量全部压在你身上的时候,你一定会有窒息的感觉。同理,当一个人把他的全部希望都倾注在你身上的时候,你也一定会感到沉重。

有一位单亲妈妈,为了照顾女儿,调换了自己在一家大公司的很喜欢也很有前途的工作,转到了清闲的后勤部门。妈妈给女儿早晨熬粥晚上炖汤,用一个小天平计算着女儿每天的营养摄入量,还在墙上贴着每周食谱、四季忌口。更不要说请来了一对一的家教,买来了汗牛充栋的书籍资料。她穿着邋遢的衣服,用一根橡皮筋扎着油腻的头发,她握着女儿的手含着泪说:“只要你能够考上好大学,妈妈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我惊讶于她对孩子用了“牺牲”这样沉重的词。

我还有一位做了十二年陪读妈妈的同学,在儿子考上大学后,六神无主,她哭丧着脸说: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除了吃就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体重暴增。她要求儿子每天晚上和她视频十分钟,这十分钟就是她一天24小时 的寄托。视频接通了,她不是泪落如雨就是哽咽呜咽,后悔不该让儿子去离家那么远的地方读书,然后是种种担心种种忧虑。后来,到了约定的视频时间,儿子不是有课就是做实验,总有借口不接妈妈的电话。

我参加过一个亲子团的夏令营。有一个男孩子对妈妈说话的口气让众人不爽——“少说话”“真丢人”“你懂啥”是这个小公子对妈妈的口头禅。那天下午,大家在首都图书馆活动,家长和孩子们都捧着喜欢的书各自阅读,只有这位妈妈,脸上挂着讪讪的笑容,弓着腰背着大书包,跟在儿子身后,一会喂水,一会递毛巾。我对她说:“您也去看会儿书也休息一下吧。”这位妈妈满面笑容连连摇头:“我不爱看书。我看着儿子就够了。”儿子问路过的工作人员北岛的书在哪里,妈妈急忙接话:“妈去给你找,北岛是日本人吧?”儿子又回了她一个大大的白眼。

央视曾经播出过一个煽情的广告:一位白发老人面对着一桌子冷菜叹气,又颤颤巍巍地倚门张望,背景音乐哀怨悱恻,一行大字从背后缓缓推出:“常回家看看。”

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有怜悯,却难以同情。这些父母活得局促卑微,他们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都无条件地交付给了孩子,他们沉浸在奉献和牺牲的自我满足里,他们却失掉了自己。

所谓“得来太容易,失去不珍惜。”这种倾盆暴雨般的付出,往往换来的是一场伤心。因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本应该和他并肩前行的你,甚至应该大步走在前面的你,却蜷缩成了他身后的影子,他不会总是回头,因为他知道那个影子总是会无条件地跟着他,而他向往的是前面的光明。

父母的爱不应该是卑微的,孩子对父母的爱里一定要有尊敬的成份。减去了尊敬的爱,就是报答,是补偿,是亏欠。

希望孩子惦记着打电话,不是因为不得不履行的约定,而是因为父母的温暖。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的原因不是受律令约束,而是家的吸引力。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不是孩子身后那道灰黑色的影子,而是他生命中的一道光。

上海交大49岁的宿管原梦圆和儿子一起考上了研究生。这位妈妈的脚步始终和儿子在一个节拍。儿子考上了大学,妈妈通过了成人高考入学考试。儿子准备考研,酷爱文学的妈妈也给自己报了名。儿子看完的复习资料妈妈接着看。儿子伏案学到深夜,妈妈戴着耳机背单词。母子两个同时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儿子还在计划未来,妈妈已经做好了规划——毕业以后去偏远农村做一名教育志愿者,帮助那里的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北京中学陈司寇老师在95岁接受采访时说:“我关心时事*治,对天文地理、戏剧体育都有兴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平静充实。我平时有这么多事情要做,这么多新知识要学,哪里有时间去寂寞呢?孩子每周都回来看我,我对孩子说,不用每周都来,我忙着呢。

“我忙着呢。”这也是好朋友樊姐姐的口头禅。女儿出国读书的那年,她也办了退休手续。我们以为她要适应一下空窗期,没想到她一天也没有停顿。在老年大学报了英语班、葫芦丝班,参加了健步走团队。她擅长烹调,现在有了用武之地,每次聚会,她做的雪花酥、柠檬茶 。我们见面都要预约,她说:“我看看课表啊,我忙着呢。”她发的朋友圈没有一丝暮气,或是登山途中,或是放学路上,身手矫健,笑容灿烂。忙碌的女儿没有评论,只是默默点个赞。我知道那一颗小小的红心里有满满的骄傲。

上个月我们的家庭教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gj/2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