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认识糖尿病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帝内经》中,就对糖尿病(消渴)及其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其后,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又不断深化,可以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包括食疗、运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医学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具有明显优势。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究竟有那些特色与优势呢?1、中医怎么看糖尿病

关于糖尿病的病因,中医学认为与体质因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外感邪*、药石所伤等有关。

体质因素是发病的内因,是基础,饮食失节等是发病的外因,是条件。外因作用于内因而引起发病。

其中,饮食失节包括过食甘肥醇酒、辛辣、烧烤等,中医认为饮食不节可内伤脾胃,内生湿热、痰火,或导致胃肠积热,内热伤阴可发生消渴病。

情志失调包括郁怒、悲伤,中医认为郁怒伤肝,可导致肝气郁结,内生肝火,郁热伤阴可发生消渴病。

劳倦过度包括劳心、劳房过度,中医认为劳心过度,可以暗耗阴血,劳房过度,可以耗伤肾精,也有关消渴病发病。

而外感邪*,多为外感热*,热*可直接伤阴,与现代医学1型糖尿病病因相类。

药石所伤,指过用五石散等燥烈的药物,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谓药物性高血糖。

由于久病入络,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以及气滞、痰湿、痰火、湿热等,均可导致血瘀,特别是全身脏腑器官络脉瘀结,于是就成为糖尿病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特别是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

2、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并发症方面遵守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这就形成了中医药重视整体调节、重视综合治疗和重视个体化治疗的特色。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肾、肝、脾胃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所以,治疗方面中医认为必须重视整体调节,除针对内热阴虚基本病机,应给予清热养阴治疗,或在此基础上益气、温阳、行气、活血、化痰外,还需要考虑脏腑功能失调的具体情况,重视补肾固精、健脾补气、舒肝理气、养阴柔肝、平肝潜阳等治法,旨在通过全身性调理,达到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特别重视综合治疗,强调中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食疗、运动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疗法相结合。

临床和药理实验研究发现:人参、玄参、葛根、桑白皮、蚕丝、生地、栝楼、天花粉、枸杞子、地骨皮、麦冬、天冬、玉竹、*精、*连、*柏、苍术、白术、山药、山茱萸、何首乌、玉米须、茯苓、泽泻、*芪、知母、木瓜、乌梅、苦瓜、夏枯草、*箭羽等,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

而中药食疗、八段锦、太极拳、气功锻炼等,同样是很有特色的传统疗法。

针灸、推拿等,扶正祛邪、疏通气血和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中药外治包括药浴、中药外敷、箍围等,可改善糖尿病足临床症状,促进顽固性皮肤溃疡愈合。个体化治疗是中医治病的又一特色。中医认为人群体质不同,病因复杂,患病后临床证候表现必然千差万别,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当然也应有所区别。

中医称之为“辨证论治”,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体化治疗思想。

目前大家比较接受的是分期分型辨证治疗的思路,糖尿病分为糖尿病前期、临床期、并发症期三个阶段,在分期的基础上,本着本虚辨证型、标实辨证候的精神,分型辨证,并根据患者本虚标实病情具体情况,或标本同治,标本并重,或治本为主,兼以治标,或治标为主,兼以治本,或先治标,后治本,既要重视患者内热阴虚的基本病机,又要重视患者具体的证候表现。

事实上,确实不可能凭一张处方,一味药物解决糖尿病不同患者和糖尿病不同阶段异常复杂的病情变化。

3、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特点和实际优势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

中医药能受到广大糖尿病患者欢迎,也是因为临床有效。

但中医药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存在哪些优势?我们可以概括其为三个主要方面。 ,中医药有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症状的优势。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有主观症状,也有客观症状,有糖尿病特有的症状,也有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但这些症状对患者来说同样都是痛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中医药确实具有显著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症状的作用,所以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植物神经病变汗出异常,服用中药或配合中药外治,常可取得较好的改善症状的作用。第二,中医药有整体调节、多靶点作用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西药口服降糖药完全不同的作用特点。既不象磺尿类降糖药那样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不象双胍类降糖药那样通过改善胰岛素利用降低血糖,也不象拜唐苹那样通过抑制小肠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作用机理明确。而是通过整体调节,通过综合作用而取得疗效。对于一张中药复方甚至一味中药来说,往往既有减低胰岛素抵抗作用,又有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更有一定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和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有的还常常兼有调节血脂、抗凝、改善微循环、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第三,中医药还有有效防治并发症的作用。

糖尿病心、脑、肾并发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盲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并发症目前尚缺少有效防治措施。所以,有不少人对中医中药寄于厚望。

研究发现: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确实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和恶化,保护残余视力,延缓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进展,使部分患者免于死亡、目盲和截肢致残之苦。

中医药在降糖力度和速度等方面确实存在不能和西药相比。但临床上也确实常在原西药治疗方案不变,加用中药而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者。特别是对于糖尿病并发症患者,一方面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一方面应用中药综合调理、治疗并发症,临床上常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全天;

出诊地点:北医院门诊4楼内科一诊区糖尿病科(内分泌科)9号诊室。

节假日可能有变动,具体请







































中科白癜风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tx/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