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 http://pf.39.net/xwdt/160425/4834283.html

第一课鲁班

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手工业工匠和杰出发明家。相传他在机械、木工工具、土木建筑等方面有多项创造发明,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两千多年以来,他一直被土木工匠们视为“祖师”,受到后人的崇敬。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等。因为他是鲁国人,“般”与“班”同音,古时通用,所以后世称他为鲁班。鲁班生于鲁定公三年(公元前年),死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这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为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建立创造了物质基础,铁器的推广和使用,给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奴隶与平民的反抗斗争和起义,给奴隶主贵族以沉重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日趋没落,官府手工业独霸天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出现了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不少世代为奴的手工业奴隶因此获得了解放,有了游走各地、到处做工的自由和施展才华的机会。鲁班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获得自由的奴隶工匠。鲁班出生在鲁国一个世代以工匠为生的家庭。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使他从小就喜欢上机械制造、手工工艺、土木建筑等古代工匠所从事的活动。小时候他跟随家人参加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在劳动中,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和家人请教,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悉心观察他们在各项劳动中高超的操作技巧。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他本人不断地努力,使鲁班逐渐掌握了古代工匠所需要的多方面技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当时有名的能工巧匠。

鲁班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水上作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制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第二课鲁班学艺

鲁班学艺这个故事已在民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经过了六大关的考验,每一关都磨练着他的品行和修养。

年轻的鲁班告别了家乡,千里迢迢来到终南山学艺。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条,这样没有吓倒鲁班,他凭着毅力走出了山道。他到了一个破屋前,断定了这就是老师傅的房间。坐下来耐心的等。太阳下山,老先生醒来。问了他几个做木匠的基本问题,鲁班靠着本领轻松的答对了。老师傅收了他做徒弟。可鲁班的艰辛才刚刚开始,他按照师傅的吩咐把门后已长满锈的斧子、刨子、凿子等工具一一不停地磨,磨了七天七夜,一件件都磨得闪闪发亮。随后,鲁班用自己磨的斧子去砍一棵参天大树,再把大树砍成一个光滑大柁,用凿子在大柁上凿了两千多个眼,鲁班足足干了十二个昼夜。然后鲁班让师傅看成果,师傅看后连声叫好。师傅看鲁班这样好学,诚恳。就带领鲁班来到西屋。原来西屋满是精致的模型,鲁班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手艺学好,于是认真地研究起模型来。

从此,鲁班茶不思,饭不想,时时刻刻不放下手中的模型,为他今后的发明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年后,鲁班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他拿起了自己磨的刨子、凿子和斧子,含泪告别了师傅,下了山。

第三课锯的发明

灵不过灵山(今龙山),巧不过鲁班。

鲁班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结合生活实践有了许多创造发明。

据说有一年夏天,鲁班家乡鲁国国王要鲁班监工营造一座宫殿,期限为三年。但是仅这座宫殿所需的木料,就足够鲁班等工匠们到山上砍上三年。这可急坏了鲁班,因为国王的话就是圣旨,是不允许随便更改的,如果真的是耽误了工程进度,杀头是不可避免的。鲁班愁得连觉也睡不踏实。为了加快砍伐木料的进度,鲁班每天都要提前上山选择好要砍的树木。

这天,天色刚蒙蒙亮,鲁班便迎着晨曦,踏着夜露,提前出发了。为了节省时间,鲁班便走小路,小路上山近,可是坡陡路滑,而且横七竖八地长满了小树、杂草,行走非常不便。鲁班只好拄着木棍、拽着茅草往上爬。忽然,脚底一滑,身体便顺着山坡往下滚去,鲁班急中生智,急忙抓住一把茅草,由于没有抓牢,反而感到手掌心疼痛无比。滑到山脚,鲁班狼狈地爬了起来,伸开手掌一看,掌心已是鲜血淋漓。鲁班非常惊奇,为何一把茅草能够划破人的手掌。

鲁班顾不得疼痛,沿着滑下来的山坡,爬上去一看,这丛茅草与别的草没有两样。鲁班不甘心,便揪下一根茅草仔细地观察起来,发现这茅草的叶子很怪,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人手握紧它一拽,手掌就会被划破。鲁班又试着用茅草在他的手指上拉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一道血口。鲁班正想俯身看看怎么回事,忽然看到近处有一只大蝗虫,两枚大板牙一开一合,大口吃着草叶。鲁班把蝗虫捉住细看,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鲁班从这两件事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子砍得更快、更好吗?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铁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鲁班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

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第四课梧桐引凤

鲁班家在河沿上,他的父亲爱栽树,宅前屋后长满了高高的梧桐树。那时的屋,没门没窗,人只能从墙洞里进出。天冷了,墙洞上挂个草苫子,风一吹,“呼哒呼哒”地响。天长日久,苫子烂了。鲁班把苫子换成了木板,能来回的开关,屋才有了门。把门截下一半,做成一格一格的棂子透光亮,便成了窗。

鲁班的邻居,有个叫金凤的姑娘,比鲁班小两岁,见鲁班发明了门窗,非常喜欢,有事无事,围着鲁班转悠。当鲁班正在把“席地而坐”的草“席”,也换成了木板,按上四条腿,成了桌子的时候,金凤脸一红,说:“木头哥,你能不能给睡觉的席子也按上四条腿呢?”金凤一句话,点开了鲁班的灵性。席子长腿成了桌;桌子“长大”成了床。人睡觉从此告别了潮湿阴冷虫子爬的地皮。正当鲁班躺在刚刚造好的床上时,金凤又来了,金凤走到床前,把鲁班拽起来,想自己躺躺,弄得鲁班很不好意思,结结巴巴地说:“你,你……”金凤倒干脆:“木头哥,我喜欢你造的床。”鲁班把金凤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娘。娘说:“木头啊,木头啊,你真是块木头,说什么喜欢你造的床,是喜欢上你了。娘这就给你托人说媒去,金凤可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

鲁班娶金凤了,新门、新窗、新桌、新床,鲁班爷俩还给金凤专门砍了棵大梧桐树,做了一套柜、箱。乡亲们见都没见过这些家具,一个个奔走相告,喜气洋洋。从此,在山南海北,嫁女都要陪嫁桌、椅、柜、箱一类的嫁妆,新郎家要安新门、新窗、打新床。从此,还流传下来一句话:“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

第五课规矩方圆

有人说鲁班百灵百巧,有人说鲁班呆头呆脑。呆也罢,巧也好,反正是让人越来越觉得他好像着了魔。比如,院里的梧桐树上落了只啄木鸟,他端着饭碗看得发愣,米汤撒了一身,自己都不知道。

啄木鸟在天上飞,他跟着在地上跑。金凤好不容易把他从树林里拽了回来,他一进家就找出一截棍子,趴在石台上,“哧哧”地磨起来。金凤很纳闷,问他干什么?他傻笑着说:“你看看,像不像啄木鸟的嘴?”说完拿起来用锤敲打着,像啄木鸟似地在木头上“咚咚”地凿出了一个有边有棱的眼子。金凤说:“像。”于是啄木鸟的“嘴啄”,就成了木匠手里的“铁凿”。

鲁班光听说远古人能“钻木取火”,到底是怎么个“钻”法呢?不知道。他偷来母亲的针锥,砸了磨,磨了砸,终于造出了箭头似的“钻”。徒弟们听说以后,都跑来学打钻,一个个甩开了膀子,光着脊梁,汗流浃背。正当木匠们庆幸手里又有新工具的时候,鲁班手里却摆弄开了金凤用的鞋垫。只见他把一片片硬纸板样的东西,对折了再对折,摆开一比,发现不论块大块小,叠出来的角都是一个形状。鲁班奇怪了。在这之前,木匠们不论是打桌子还是打板凳,凡是带角的东西,都是靠眼估摸着下料,常常做的不方不正,歪歪斜斜。鲁班想,能不能像从墨斗里的墨线一样,也有个准绳,规正带拐角的东西呢?面对折叠出方角的鞋垫,鲁班造出了会拐直角弯的准绳:“L”形矩尺。

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一天,鲁班坐在厨房门口,看母亲穿锅盖。锅盖是用高粱杆串起后,再按锅的口径大小,转着圈切齐。鲁班见母亲穿好了,便端过一个与锅口一样大小的陶盆,想翻过来扣在锅盖上裁边。母亲一看,急忙摆手,说:“孩子,不用,不用,放下,放下。”鲁班以为母亲担心锅、盆口径不一般大,盖不严实,索性进屋揭出锅来。母亲有些生气了,说:“你真是个木头,就知道比着葫芦画瓢,那法子多笨!”鲁班嘀咕道:“难道还有比这更牢靠的办法不成?”只见母亲伸手摸过一根高粱杆,截成与锅口同样长短,取中间一个点,用针钉在了锅盖上,手指一拨,画出了一个圆。鲁班受此启发发明了圆规。

鲁班折叠鞋垫,叠出了矩尺;裁剪锅盖,裁出了圆规。才有了规规矩矩,才有了方方圆圆。后人赞叹:“天下自此知规矩,人间从此行方圆。”

第六课朽木可雕

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但是在能工巧匠鲁班的手中,朽木也有利用的价值,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

时间飞逝,日月如梭。鲁班结婚一年后,妻子金凤怀孕了。婆婆不让她下地干活,甚至连饭都不让她做。金凤闲不住,找了些碎布头拼接起来,给肚里的小宝宝缝鞋、做帽。

鲁班想到自己快当爹了,心里美滋滋的,有事没事看妻子做针线活。金凤指着绣好的一块块布片,告诉鲁班这是二龙戏珠,这是双凤夺彩,那是金驹驮宝,那是麒麟送子。鲁班看得发了呆。

鲁班的雇主王恩是个小人,自从鲁班为他“巧接断梁”以后,不光不感恩,反而认为鲁班老实可欺,雇用鲁班这样的人干活,有便宜可占。于是,他包一点活,就叫鲁班去,经常留下好料自己用,却分给鲁班一些朽木头。鲁班不言不语,面对一堆朽木,心中暗想:金凤都能把一些碎布头绣得那么奇妙,我为什么就不能把朽木变成有用之材呢?孔夫子说,朽木不可雕也。我雕雕看。

正在大家为那一堆朽木替他发愁,捏着一把汗的时候,他却不急不躁,用金凤绣花的仔细劲,把腐朽的地方一星一点地剔掉,抠除,打磨干净。鲁班凝神屏气,手舞刀飞。片片朽木成了百花的世界、百鸟的乐园,人间从此有了木雕。木雕镶嵌在墙上,人们犹见月移花影;木雕用在门窗上,人们似闻燕语莺歌。王恩走过来见了,脸色很难看。鲁班说了声谢谢,转身走出几步,又回过头来说:“你看,朽木还是可雕的。”王恩的脸青一阵紫一阵。

第七课飞斧斩椽

滕王要修文公台,传下话来,要当面测试选拔能工巧匠,担任掌墨师。鲁班、王班都来了。王班就是专挑朽木给鲁班用的那个王恩,他想,这回一定要找个茬子,扳倒鲁班。

轮到鲁班和王恩上前回话了。滕王指着门外的一座旧房问:“你们俩说,东西山墙,谁高谁矮?”鲁班扫了一眼,答道:“东头高、西头低,高矮相差四分七。”王恩趁着鲁班回话的空,把两山墙的砖层各数了一遍,回答说:“一样的砖,一般多的层,东山西山两头平。”说完,一转脸偷着乐了。滕王较真儿,叫人一一去量,果真是东高西低,不多不少,悬殊四分七。王恩脸通红,鲁班反倒不好意思起来,悄悄地提醒王恩说:“兄弟,你只知道数砖层,忘了看墙的砖缝灰路不匀。”

文公台该立梁树柱了,滕王有令,限十日完工。鲁班寝食难安,半夜来到工场,一眼看出有根柱子高矮有问题,拿尺子一量,果然短了一尺。鲁班吩咐木工把其余的柱子,都照着那根段柱子截去一尺;吩咐石匠都学他的样子,每人把一块大石头,打磨成一样大小的筑基石。监工来了,王恩紧随其后。监工一看,一棵棵摆放整齐的立柱前,新添了一尊尊精美的莲花座。立柱在莲花上既美观又延年。监工喜得两眼眯成一条缝,王恩脸拉下半尺长,牙咬得咯咯响。

十天的工期,九天就完成了,好一座威武的文公台,四梁八柱,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风铃叮咚。鲁班没想到三百六十根檐椽,竟有一根露出三寸长的头来。鲁班紧了紧腰带,挥了挥铁臂,一运气,一凝神,“嗷”的叫一声,银斧直奔那根露出头的椽子飞去。“嗖”地一下子,不长不短,砍下来三寸。众人惊呆了,滕王吓的两手扶着帽子。王恩趁着鲁班收拾家伙的功夫,不见了踪影。鲁班的飞斧神功从此名扬天下。

第八课鲁班造伞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那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湿漉漉的。鲁班想帮人们解决这个困难,心里很着急。他心里想:要能做个东西,又能遮太阳又能挡雨,那该多好啊!鲁班冥思苦想好多天,后来,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一个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接着,他们隔一段路造一个亭子,造了许多亭子。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太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挺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还得再想办法!鲁班又想: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是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呢?为了这个事儿,他吃饭不香,睡觉不安。

鲁班想了许多天,还是没有想出来。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忽然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花塘边玩,一会儿,一个孩子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脑袋上。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们:“你们头上顶着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一面有一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以凉快。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鲁班的妻子听见他大呼小叫的,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了?”鲁班把刚做成的东西递给妻子,说:“你试试这玩意儿,以后大家出门去带着它,就不怕雨淋太阳晒了。”鲁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拿着这么个东西走路,太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拢起来,那才好呢。”鲁班听了,确实是这个道理。他又经过多次修改,终于造出了能收拢的伞。

第九课点石成磨

鲁班是木匠也是石匠。人说,日照海底的那个大石臼就是他凿的。

一天,鲁班从外面干石工活回来,见妻子金凤在大门口正抱着个碓头,一下一下地捣粮食,说是看着父亲不大想吃饭,想给老人家做碗白面汤。鲁班脱下衣服,从妻子手里要过碓头,“吭吭”地捣起来。捣碓可不是一个容易活:劲大了,迸粮食;劲小了,不出面。他摸着磨得细细的碓头把,看着磨得滑滑的碓窝子,心想:日子再也不能这样过了,这碓把子可不能再一辈辈的往下传了。第二天一早,鲁班心事重重地向龙山走去。山前卧牛岗上,一群石匠正打着碓头碓窝。他坐下来,顺手摸了块圆石摁在石板上,百无聊赖地滚动着。滚着滚着,他猛地发现,石板上的砂砾都被碾成了粉末。他一摆手,七八个石匠围过来看。他向他们又比划了一阵,说:“咱能不能打个石磙,让它在大石盘上来来回回的碾轧粮食呢?”众人一听,是个好点子,于是打石磙的打石磙,打石盘的打石盘,不到半天的功夫,石磙架到了石盘上,变成了碾。鲁班把打造出来的一盘盘石碾,放置在村头街口,谁想用谁用。因此,碾前成了乡亲们的聚处。

鲁班大门口的石碓自从换成了石碾,他的父亲就能天天喝上白面汤了,病也好了许多。鲁班又想:碓变成了碾,碾又能变成什么呢?鲁班正在苦苦思索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不远处树荫下躺着一头老*牛,上巴下颌来回地搓磨,反刍一口白沫。鲁班想:“要是能打个‘石头大嘴’,再刻上两排‘石头门牙’,不就能像这牛一样,再硬的食物也能咀成粉末,嚼出汁水来。鲁班要造的“石头大嘴”,就是后来的石磨;要刻的石头门牙就是磨的磨齿。磨的上扇就是上嘴巴;磨的下扇就是下嘴巴,上下扇一合,就像个石头大嘴,就这样,磨鲜的流汁、磨干得出面。雪白的面粉,加水一和,便做成了饼、面条、馒头等。在鲁班没到过的地方,不论贫富,从来没见过这么细软的食品,有的甚至至今还保留着蒸煮粮食粒子吃的习惯。

有了鲁班,才有了磨;有了磨,人才吃上了细软的食品。当许多地方用猪、羊、鸡、鱼做祭品的时候,鲁班故里的乡亲们却仍用馒头、水饺、烧饼、煎饼上供,感激鲁班“点石成磨”的大恩大德,至今靠出售面食为生的人家,在店铺前仍高挑着“石磨煎饼”的招牌。

第十课仿鞋作舟

大江大河的水,从西往东流,东边是海;鲁家湾前小溪的水从东往西淌,西边是湖。金凤是个好媳妇,常到湾前的小溪边为全家人洗衣服。

鲁班、金凤十分恩爱,鲁班闲着的时候,就帮着妻子洗衣服,插不上手就坐在一旁看鸭子戏水,看鲤鱼摆尾。这天,不知怎么的,鲁班把妻子脱在岸上的一双绣花鞋碰进了水里。

水冲鞋转,鞋随水行。金凤惊呼着:“木头,快下去捞鞋!”鲁班却不慌不忙,下了水不光不捞鞋,反而眼睁睁地跟着两只绣花鞋,向下游跑去。

直到金凤生气地端着洗衣盆回家了,鲁班才捧着一双湿漉漉的绣花鞋,眉开眼笑地跑回家。那时候,还没有船。打渔人把一个个干葫芦捆绑在一起,放块木板站在上面撒网。风来了,随风漂;浪来了随浪走,当不了风浪的家。一双绣花鞋放在鲁班的坐凳上,鲁班照着鞋的样子在一块大木板上凿呀凿,凿呀凿,终于凿出了一只独木船。鲁班越看越高兴,但谁看谁都说是只木头鞋。鲁班不满意了,抓了条鲤鱼当样子,造出了船头、船尾、龙骨;逮了只鸭子当样子,造出了船桨。

湖里有了船,点点白帆,江里有了船,百舸争流;海上有了船,乘风破浪。从此,灯会、庙会有了船。花船的船头上,人们不忘恭恭敬敬地摆上一双绣花鞋,跟金凤掉到河里的那双一模一样。

第十一课五更赶羊

山有山的品性,河有河的脾气。现在邹、滕两地交界的那条界河,两千多年前叫白水河。白水河心胸狭窄肠子弯,脾气大着哪。夏天只要山洪一下来,就摧枯拉朽、拔树倒屋,年年两岸受伤害的人畜不计其数。鲁班来到白水河边,他心想:木朽了能用来雕花、铁弯了能够取直。它河水是软的,我的锤子是硬的,难道就不能“规矩规矩”它吗?

一天,南河崖上卖羊肉汤的王二,五更起来去赶集买羊,迎头遇见从东山坡上下来一群白花花的绵羊,个个膘肥体壮,顺着河道拥来。王二贪心,上前逮着一只,抱上就往家跑。越抱越沉,越沉越跑不动,害怕赶羊的追来,连歇都不敢歇,累得张口气喘,,满头大汗。王二好不容易把羊抱到自家大门口,天明一看,是个碌碡(liùzhou)。王二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下。王二越想越纳闷,跑到河里一瞅,北岸看林的老头正东张西望地找什么,一问说是五更天,见有人赶着三千滚明珠,到了这儿不见了。老头说的那赶珠人,竟和王二见到的赶羊人,长相一模一样,很像白天在河边站着的那个石匠。

二人不死心,沿河往下找。找着找着,一看白水河的牛梭头弯一夜变直了,排排碌碡垒起了齐刷刷的大堤,城墙似地护住了岸边的村庄。人没见过这阵势,一遍一遍的来回数,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个碌碡。数来数去都是两千九百九十九。老头说:“不对呀,当时我数的,不多不少,三千个滚明珠呀,怎么少了一个呢?”王二脸红了,说:“我抱回家了一个,放在大门口了。”

“五更赶羊”,如果说是王二看花了眼,那被乡亲们立碑刻石的“鲁班堤”上,至今犹存着整整齐齐的二百一十五个碌碡。如果说是看林老头没看花眼,那鲁班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神功哪?

第十二课三潭印月

在我国杭州西湖有一处优美的风景区——三潭印月。你知道这名字是怎么来的么?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鲁班在老家五更赶羊筑了碌碡(liùzhou)堤,治理白水河的事,传到了江南杭州。杭州西湖出了个乌鱼精,把湖堤搅得七漏八淌,年年闹水灾。妹妹小莲听说哥哥要下杭州,非要跟着。兄妹二人来到杭州一落脚,迎接拜师的后生,就来了整整一百八十个。

乌鱼精又作怪了,把西湖搅了个底翻天。只弄得大街小巷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堤岸上的杨柳折断了一大半。鲁班兄妹不得不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随着逃难的人群上了宝石山。乌鱼精又狠又*,摇身变成了丑陋贪色的黑后生。见小莲明媚大眼,赶上前点头哈腰说:“小妹妹,你真漂亮,走走走,跟我去穿花衣裳。”黑后生见小莲不理不睬,又上前走了一步:“小妹妹,别发愁,走走走,绫罗帐子花盖头,只要你肯嫁给我,管保你山珍海味吃个够。”鲁班发怒了,大喝一声:“畜生!滚开!”说着一榔头隔开他的手。黑后生咧着大嘴嬉皮笑脸开了:“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铁榔头,你妹妹嫁我话好说,不答应,淹你个人芽都不留。”小莲一听,犯开了嘀咕:哥哥本是来杭州治水除害的,乌鱼精若在使坏,满城人可遭大殃了。只见她头一皱,对黑后生说:“嫁你不要急,让俺哥哥先给我准备件嫁妆。”黑后生说:“要天许你多半个!”小莲说:“不要地,不要天,拦腰劈开宝石山,一半打成石香炉,一半留作望娘山。”鲁班会意了,故意提高嗓门发开了牢骚:“不行!东是水,西是水,觉难睡,这活没法干!”黑后生连忙打躬作揖:“大舅哥,别生气,我落水,我退水,不碍事,不碍事。”黑后生现了原形,朝上张开大嘴,朝下深深一吸,满城的污水飞了起来,哗哗地倒灌进了它的肚子里。

水退了,地干了,男女老少得救了。杭州城有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鲁班双脚立定山顶,抡圆臂膀,他砸一下,一百八十个徒弟就是一百八十下;他落一锤,一百八十个徒弟就是一百八十锤。山低头,水让道,惊天动地地一声霹雳,西湖的宝石山削一半,留一半,只剩下半堵峭壁。鲁班早瞄准了湖底乌鱼精老窝的潭口大小,在落地的半截山上,划了个一百八十步的圆圈。一百八十个徒弟,一人一步长,凿了一天有一天,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凿成了一个顶大顶大的石香炉。香炉圆鼓鼓的肚皮上,倒立着三个葫芦形的尖脚,都长着三个通风透亮的圆洞洞。黑后生等不及了,要先发花轿来。小莲说:“你先把香炉搬回去。”黑后生高兴极了,转身跑下山坡,身后卷起的旋风,吸得石香炉叽里咕噜的滚下山。黑后生又现了原形,一头钻进了老窝里。石香炉随着滚啊滚,“啪”得一个翻身,稳稳当当、严严实实地倒扣在了潭口上。连压带闷,乌鱼精终于死在了十八丈深的湖底。

静静的西湖,岸柳成行。每年中秋之夜,游船上载歌载舞的人们,在香炉脚上三个透光的圆洞里点起蜡烛。烛光倒映在湖水里,现出好几个月亮,便成了三潭印月。

第十三课鲁班训徒

在鲁班众多的徒弟中,有个名叫赵显的,是位眼眨眉毛动的角色。他生来伶牙俐齿,为人处事爱偷奸耍滑。也怪鲁班一时看走了眼,没有识破其真面目。在从师的三年时间里,赵显倒也学了一些皮毛的手艺。 

 “师傅,为什么别人都那么敬重您,却不把我放在眼里,我不服气!”忽一日,赵显提出要与师傅一比高下。鲁班见徒弟自不量力,毫不谦虚,虽然有点恼火,但心里说也好,不如借此机会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自大的家伙,再者可以考验考验他到底有什么真本事,手艺学到何等程度了。于是,便欣然答应了,并对赵显道:“那好,我们今天晚上各造一座桥,至鸡叫时分为止。谁不能按时完工就算谁输,你看如何?”赵显满口应承:“行!一言为定。不过,我们两者的距离要拉开,以免互相受到干扰,您去郢城建桥,我到沙津动工。”言毕,各自分头预备去了。   

话说这一天正是二月初一,无奈天公不作美,晚上不仅没有月亮,而且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为了照明,鲁班赶紧向东海龙王借来了一盏不怕风吹雨淋的水晶灯,连夜施工架桥。赵显见天气恶劣,无法开工,急得在江边踱来踱去,抓耳挠腮,心如火焚,可就是无计可施。心想,天气这么差,师傅他肯定也没法动工,说不定正躺在被窝里睡懒觉、做美梦呢,那样多舒适哟!为了探听虚实,赵显决定偷偷跑去看个究竟。隔着老远,但见一盏明灯高悬,照得大地亮如白昼,河两岸已立起桥墩,鲁班正在锯木板铺设桥面,还有许多民众饶有爱好地冒雨围观,并为师傅加油鼓劲,呐喊助威,场面红火极了。不过,鲁班并不准许他们帮忙,只是一人独自飞快地劳作,默不出声,精神抖擞。眼看师傅大功告成,赵显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拍脑门心说:有了,只要阻止师傅不把桥面搭通,那就不算完工,没有完工就不算赢。于是,他昂头伸长脖颈,捏着嗓子学起了公鸡打鸣:“喔喔喔——”还别说,他的模拟真是惟妙惟肖,逗得郢城所有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鲁班听见鸡叫,只得与乡亲们作别,停工回家。走到半路,遇着打更的人,更夫关切地询问:“师傅的桥竣工了?”鲁班说:“还差一口气,桥面没搭上。按照我们事先的约定,鸡叫为止。现在鸡已叫了,我只好认输!”更夫“咿呀”一声,道:“希奇!此时二更未到,为何鸡叫?”话音未落,恰见巡夜的士兵押着一个**祟祟的家伙走过来,鲁班一眼认出那个被抓的人正是赵显,心生疑窦,忙上前相问:“徒儿为何至此?”赵显羞愧难当,低头不语。众士兵见鲁班熟悉赵显,为首的急忙拱手说:“这厮深夜偷学鸡叫,扰乱民心,影响休眠。我等为了维护郢城一方安宁,将其当场拿获。”鲁班和更夫一听,顿时明白了。念及师徒之情,鲁班凭着自己的面子,向官兵讨了个人情,将赵显放了。赵显十分感激,跪在师傅面前作下保证:“谢师傅宽恕,弟子知错,再也不敢了。”鲁班长叹一声道:“只要你有悔改的诚意,老老实实学艺,踏踏实实做人,今后仍然是我的好徒弟。”言罢,搀扶起赵显,回头转身,师徒二人共同完成了桥梁的建设。   

四海龙王听说鲁班一夜之间建造了一座桥梁,啧啧称奇,纷纷顺着水道齐聚到桥下来观赏,并向鲁班表示祝贺,后人把这座桥叫做“龙会桥”。四海龙王来看桥时,都出入于郢城东边的水门,所以人们又将这道水门称为“龙门”。   

第二年,时逢楚国春旱,鲁班率领弟子们打造了许多水车,分送给老百姓取水抗旱,以解燃眉之急,消除民间疾苦。数日以后,内地所有的塘、堰、港汊里的水都被车干汲尽,旱情依然严重。没有水的浇灌,大片农田开始龟裂,禾苗枯*,如此发展下去的直接后果就是颗粒无收。鲁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踱步思考时,猛见家中尚未归还的水晶灯,于是有了主意,决定请东海龙王降雨施救……   赵显虽然技艺大有长进,鲁班对其也没有另眼相待,可是同门师兄弟们却都瞧不起他,甚至有些歧视他。鲁班发现这种苗头,有意给赵显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从而重塑自身形象,改变师兄弟们对他的看法。鲁班将精心赶制的一盏木灯与水晶灯一并交给赵显,吩咐道:“徒儿呀,去年我和你比赛建桥时,因开夜工,曾向东海龙王敖广借过一盏水晶灯,由于忙碌,时至今日也没顾得上送还。今天你代我到东海龙宫去一趟,一则将水晶灯还给主人,表示诚挚的谢意;二则请他为楚地普降甘霖,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赵显虽不老实,倒还勇敢,非常兴奋地答应了,只是问:“师傅,龙宫在海底下,我如何去得?”鲁班“哦”了一声,指着其手上的物件交待:“这两盏灯都是宝贝,你尽管放心前往。只要不离其中一盏灯,包你能去能回。等你完成任务以后,这盏木灯就是给你的奖励了。”喜滋滋的赵显一靠近江边,只见江水分开,两边如墙陡立,展现在眼前的是宽广的石质台阶,平坦而坚固,人过之后,身后的水立马恢复如初。延着阶梯走下去,赵显望着手提的两盏灯,心想,它们竟然有如此神通,真是无价之宝啊!尤其是那盏水晶灯,造型雅致,晶莹透亮,光彩夺目,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越看越喜欢。动了心思的赵显觉得将它还给龙王太可惜了,再说龙宫里也不缺这么一件东西,何不来个瞒天过海,偷梁换柱,将其占为己有呢!   

到了东海龙宫,拜见了龙王,赵显把鲁班使他还灯和请求为楚国降雨赈灾的事一一禀明。东海龙王敖广一向敬佩鲁班,听说是他派来的人,并不多问,满口答应,便亲自安排施云布雨的事去了。只是吩咐龟丞相收下灯盏,好生款待客人。使了调包计的赵显,留下木灯藏匿了水晶灯,他心中有*,岂肯久留,急忙道别。龟丞相热情地挽留,无奈赵显执意要走,只得相送至宫门外分手。当龟丞相返身关闭宫门之际,不料汹涌的海水立即吞没了赵显。原来,龙宫的水晶灯里面藏了一颗夜明珠,可在风雨中照明;鲁班的木灯里则安置了一枚神奇的分水珠,能够分水行走,连鞋也不用打湿。不知其中奥妙的赵显因为贪财,失去了分水珠的保护功能,所以到不得岸上就葬身海底了。据传,他死后变成了一只王八。 

 赵显终因自己阴暗的心理,没有经受住师傅鲁班的考验,耍尽小聪明,搬起石头砸了自个的脚,送掉了性命。这个故事在湖北民间广为流传,并由此衍生出一句歇后语:赵显送灯台——一去永不来。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十四课班门弄“楚”

鲁班四十五岁时,对他一生来说,是个大坎。春天,久病的父亲撒手走了。鲁班守着爹爹的灵柩,痛不欲生。秋天鲁班造了木车马。母亲怕儿子出闪失,非要自己先坐上去试试。结果因为母亲不得要领,驾驭不了有去无回。鲁班和金凤站在大路旁一动不动,苦等了母亲三天三夜。鲁班每天一看见父亲盖得房,母亲睡的床,就受不了,决定往南方走走。

南方这时,楚、越争霸不休。楚国在长江的上游,越国在下游。楚,攻易守难;越,攻难守易。鲁班为楚国造了一种叫“钩拒”的武器,就是前头带有铁钩子的长竹竿。两船相碰能顶住,对方脱逃可钩住,使敌船进退两难。接着鲁班又造了钩援、临冲、巢车等打仗的工具,楚王还不满足,非要让鲁班再造更厉害的武器。鲁班就把这些东西的长处,拼在一块,使出平生的本事,造出了“云梯”。远在千里之外的墨子,听说师兄鲁班为楚国造了云梯,要攻打宋国,又气又急,把煎饼、大葱一包,直奔楚国而去。墨子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十天十夜赶了整整一千里路,到达楚都。鲁班正蹲在院子里“闭门造梯”,墨子敲了半天门,没敲开,只好从头上摘下草帽,扬手掷向空中。草帽飞天,惊动了鲁班。见面后,墨子一开口就埋怨师兄不该造云梯。鲁班不服,二人为此争辩不休。鲁班到演练基地看到云梯下尸体成堆,血流成河的惨状时,出了一身冷汗,脸都变了色。

鲁班回到住处,一言不发,摸起跟他多年的斧子,一斧一斧,剁开了云梯。伙计们紧拉慢拉,才保留下一截,给后人当梯子用。宋国平安无事了。那里的老人,给孩子们讲古时候的事,都有意地把“班门弄斧”,说成“班门弄楚”,言外之意是鲁班、墨子师兄俩同心协力,才把楚王给“弄”倒的。

第十五课土拥脖的故事

滕州城北门里原来有个牌坊,据说是个姓*的秀才,为了纪念他含辛茹苦的母亲修的。按说牌坊没什么稀奇,各州府县,到处都有。而这个牌坊却与众不同。山南海北的牌坊几乎都是石头打的,而这个牌坊却从底到上,全是生铁铸的。

要说以前的冶铁术,化个铁汁造个犁铧、大锅、煎饼鏊子还凑乎,真铸个四梁八柱、起脊挑檐、横竖几丈的铁牌坊,可不是张口就来的活儿。小图放成大样,大样做成模子后,便选定了吉日良辰,集中了四乡八镇的能工巧匠,破“铁”动工。八个人轮番拉动的牛皮风箱,鼓动着炉膛的熊熊烈火,熊熊烈火化出了滚滚铁汁。红彤彤的铁汁倒进一个个用耐火土捏巴的大罐里。人推绞车,罐顺架升。“咔嚓”一倒,坏了,铁汁冷却成了铁饼。回炉再烧,化开再浇,还是饼饼。一炉又一炉,一天又一天,人虽然悟出了“趁热打铁”的真理,可还是浇铸不成。

正当能工巧匠们抓耳挠腮,抱着大烟袋杆子吧哒嘴的时候,打正北走来一位腰扎板带脚蹬铲鞋,童颜鹤发双目炯炯的老者。老者一言不发,围着高高的脚手架,左转了三圈,右转了三圈。蹲在地上的一领工,正心烦意乱一筹莫展,见老头来回倒去地紧在眼前晃悠,便气不打一处来,不知老少地说了句:“一边去好不!”老者不急不气,连说了两遍:“土拥脖了,老无用了,土拥脖了,老无用了。”说完扬长而去。

众工匠觉得老者的举止怪异,话中有话。越琢磨“土拥脖”三字,越觉得是高人点拨。大悟之后,众人欢跳起来,摸筐的摸筐,操扁担的操扁担,肩挑人抬,从北门外往里运土。土随着脚手架一直堆到顶,再踩成平台。在平台上安炉化铁,直接劈顶下浇。一炉接一炉,随化随浇,一气把铁牌坊浇铸成功了。

事后,人们才知道那点化“土拥脖”的老者,便是鲁班。

第十六课鲁班奖

  “鲁班奖”全称为“建筑工程鲁班奖”,年由中国建筑业联合会设立,年移交中国建筑业协会。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搞好工程质量,争创一流工程,推动我国工程质量水平普遍提高。目前,这项标志着中国建筑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由建设部、中国建筑业协会颁发。

  “鲁班奖”是行业性荣誉奖,属于民间性质。年7月,根据建设部“两奖合一”的决定,将年*府设立并组织实施的“国家优质工程奖”与“建筑工程鲁班奖”合并,奖名定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每年评选一次,奖励数额现为每年80个。

  “鲁班奖”有严格的评选办法和申报、评审程序,并有严格的评审纪律。评审由评审委员会负责,协会只负责受理申报、组织初评和工程复查,不干预评选工作。评委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区的专家组成,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定。

建设部和中国建筑业协会每年召开颁奖大会,向荣获鲁班奖的主要承建单位授予鲁班金像、奖牌和获奖证书,向荣获鲁班奖的主要参建单位颁发奖牌、获奖证书,并对获奖企业通报表彰。主要承建单位可在获奖工程上镶嵌统一荣誉标志。有关地区、部门和获奖企业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获奖企业和有关人员给予奖励。中国建筑业协会负责组织编辑出版《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获奖工程专辑》,将获奖工程和获奖企业载入我国建筑业发展史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jj/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