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都是《三国演义》里关羽的杰作,然而如此神勇的关羽,却曾被韩福射中左臂,后来又被*忠射中盔缨,还被庞德射中右臂,最后被曹仁的*箭射中左臂,只能“刮骨疗*”。这里可能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何身经百战的关羽对弓箭的防御力如此之差呢?

关于这个问题在《三国志》中由曾提及,书中记载关羽的确中过两次箭。一次是射在胳膊上,留下了病根,只好刮骨疗*,此事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有记载;还有一次是水淹七*的时候,被庞德射了一箭,射中了额头,此事在《三国志·庞德传》中有记载。所以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对关羽中箭的事实进行了艺术加工。

而《三国演义》中除了这两次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中箭经历之外,关羽还中了两次箭。一次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而这其实是为了增加戏剧性,五关六将,每一关都遇到不同的危险,每一关都遭遇不同的考验,这样才不显得重复,才能吸引人。另一次是被*忠射中盔缨,这个情节也主要是为了表现*忠的神勇。那么关羽的防箭能力为何会很差呢?

首先,关羽身躯比较魁梧,属于力量型的武将,关羽杀敌靠的是马快刀狠,分分钟取敌将性命,而我们都知道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挥舞起来需要很大力气,运动缓慢,导致敏捷度大大下降。如果此时敌人射箭,关羽只能用宽刀面当做盾牌遮挡住头胸,而这就导致两臂暴露在外,因此中箭几率大大提高。像马超和赵云的武器是长枪,重量较轻,能拔打开敌人的箭矢,所以,马超和赵云基本上不会中箭。

其次,跟关羽的性格有关,众所周知,关羽为人比较自傲,刚出场时还略微有些收敛。后来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已经有些膨胀。再到统率荆襄,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之后更是自认为独步天下,目中无人,所以临阵退敌的时候就难免有些粗心大意。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更何况关羽本就粗心,更是难以躲避敌方的突施冷箭。

关羽在整个演义中,属于典型的力量型武将,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力量型武将往往在敏捷性和技巧性上都有些差劲,从而在遇到地方冷箭的时候,常常难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和保护,这便是关羽经常中箭的第三个原因,也是关羽比起赵云、马超等技巧性武将最大的不同。

总的来说,关羽主要就是因为自身敏捷性的差劲和不足,导致难以躲避暗箭袭击,故而成了三国的“中箭王”。而关羽频频中箭,不是因为本事不济,这里面除了性格的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有战场的因素,历史上不知多少名将亡于冷箭流矢之中,就连曹操当年被张绣偷袭时,也曾身中数箭。由此可见,虽然防箭能力不强,但这并不影响关羽的强悍程度,其个人武艺与统帅能力依然一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gj/9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