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现代医学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上消)、胃(中消)、肾(下消),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

?

有些中医大家在治疗消渴症时,也会选择有针对的靶标药,比如朱良春使用*箭羽活血降糖,动物蜕皮激素降脂降糖盛循卿使用,山药和枸杞子,研末吞服也能降糖,颜德馨使用,槐花,地锦草也能降糖,邓铁涛,使用山药、玉米须、*芪和白术降糖,而且民间也有许多土方也很有效,却容易被忽视,比如说用苦参泡水降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还是需要我们了解一下的,说明中医在治疗本证时,药的使用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也是尤为重要的。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注:中医认为有声无痰是为咳,有痰无声是为嗽,有声有痰称之为咳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

在简单了解了消渴症的概念之后,我们再看一下,证型的分类:1、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2、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而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3、本症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 确诊为本病。

?

在了解了以上本证的情况之后,接下来我们就以病位来说一下针刺对于本证的治疗:1.上消渴病   所谓上消渴病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肺热津伤,患者的身体往往会出现口干舌燥以及尿频量多等等症状,望诊时,患者的舌头往往会发现和正常人的舌苔比起来,患者的舌苔比较薄,而且呈现出见红的情况,并且患者还会出现烦躁以及很渴的情况,脉洪数。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针刺治疗取穴:胃脘下俞、肺俞、膏肓、鱼际、廉泉、太溪穴;针方解义:胃脘下俞,又名胰俞,为经外奇穴,出自于《备急千金要方》,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肺腧穴,膏肓补虚益损、调理肺气,《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鱼际清泄肺热,廉泉属任脉,又名“本池”。“本”,根本也。“池”,储液之器也。本池名意指本穴为任脉水湿的收聚之地。   2.中消渴病   患有中消渴病的患者往往会存在着胃热炽盛的状况,因此即便患者每天食用食物的次数频繁增加,但是患者依旧非常容易饥饿,长此以往下去,患者的身体会出现过于消瘦的状况,而且大便会呈现出干燥的现象,同时患者的舌苔相对而言会出现发*的状况,脉搏比较滑实有力,此时患者需要服用具备清胃泻火作用的药物来进行治疗。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针刺治疗取穴:胃脘下俞、脾俞、胃俞、内庭、合谷、三阴交穴;针方解义:中焦脾胃为主,故脾胃腧穴 ,内庭属足阳明胃经,为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回归之处,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胃经荥穴。3.下消渴病   患有下消渴病的患者其身体往往会存在着肾阴亏虚的状况,因此和一般人比起来,患者往往会出现尿频尿多的现象,而且尿液相对而言比较浑浊,如同脂膏一般,同时患者还会存在着口干舌燥的现象,舌头比较泛红,脉感觉比较沉,细数。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针刺治疗取穴:胃脘下俞、肾俞、阴谷、太溪、行间、三阴交;针方解义:阴谷属足少阴肾经,为肾经合(水)穴,合,汇合也。肾经的水湿之气汇合于此,故为肾经合穴。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行间穴是肝经的荥穴。随症加减:若口渴较重,加金津、玉液穴;善饥嘈杂,加中脘、足三里;头晕、视物模糊,加太阳、光明;阳虚畏寒者,一般加命门、关元(可灸)。

?

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1、操作时按“针刺常规规范操作”即可;2、进针顺序按所排穴位次序;出针依旧按进针时顺序依次出针;3、行针手法余者,泻之,不及(或虚者)补之;4、留针时长20~30分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或可延长)5、出针手法操作,实证用泻法出针,虚证用补法出针。针具选择:实证者,需要泻,用0.20以上针具;虚者,补之,则用0.20以下 。注:文中内容涉及到的文献出处如下:《针灸大成》,《素问?奇病论》《*帝内经》,《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医学正传》,《儒门事亲·三消论》《证治准绳·消瘅》,《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仝小林微医辨惑传习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gj/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