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最令人愤怒的一幕流出,撕开了当下
文 小椰子来源 精读(ID:Jingdu) “女人如果在另一个女人的故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她就会变得勇敢,单薄的声音就会变成合唱。” 前几天,深圳地铁上的一段视频流出,引起了热议。一位戴眼镜的女子,正声嘶力竭地用英文在跟一位外国男子吵架。据了解,当时是因为处于早高峰时期,地铁很拥挤,外国男子无意中说了一句“别推了”。被他前面的那位女子听到了,女子当场就不乐意了,于是就有了一场争执。女子一上来就进行了地域攻击:“滚出中国,你不属于这里。”外国男子对此逻辑表示无法理解:“就因为你是中国人,就可以对我说滚出中国吗?为什么?”接着条理清晰地区分了个体和群体:“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人都非常友好,但你不是其中的一员。”女子接下来的一句话,让我极度不适,并且非常难以理解:“你就不是个男人,跟个女人一样,你是个女人!”外国男子回敬:“你就是一只动物,我不是,但你却像一只动物。”女子却不断地重复:“你不是动物,你是女人!”外国男子没有纠缠于这个点,转而说自己受过很好的家教,他妈妈从小就教他怎样做一个礼貌的人。而女子就开始恶*地攻击男子的妈妈:“你没有一点教养,你的妈妈一定没有把你教好,她肯定很早就死了。”两人的争吵还在继续,但我真的对那个女子的话语产生了生理性不适,不想再继续听下去了。评论区里,和我一样对这场骂战无法理解的人,不在少数:“这个女人竟然用‘你像个女人’来试图攻击一个男人......这个逻辑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一个女人想侮辱一个男人时却说那个男人像一个女人?”“思考:通过骂一个男人‘Youareawoman’来贬低羞辱他,到底是在羞辱男人还是在羞辱女人?”“你是女人”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句脏话、一句吵架时用来羞辱他人的话语?在那个女子眼里,“你是女人”甚至是比“你是动物、畜生”更为严重的指控。这个社会的厌女症,究竟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里,深植于核心位置的,便是厌女症。在这个秩序之下,无论男人女人,无人能逃离厌女症的笼罩。厌女症弥漫在这个秩序体制之中,如同物体的重力一般,因为太理所当然而使人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太真实了。之前,某短视频平台上就有一位粉丝数万的网红,简直堪称厌女症的典型。她身为女生,却试图教男人如何用肮脏的手段“泡妹”,不断用言语歧视、贬低女性。比如说,她在视频里问男生:你知道女生随身带个头绳是什么意思吗?紧接着她猥琐一笑,给出了非常离谱、下流的答案:“ 层:怕吃饭的时候头发掉汤里;第二次:怕你待会压着她的头发。”??长这么大,我 次知道随手带个头绳,都能被曲解成含有性暗示的意思。她继续怪声怪气地说:“哪怕她没有那个意思,你可以跟她开个玩笑:你戴个头绳,是怕我一会儿压你头发吗?”“成了,鱼跃龙门;要是你不成,你最起码暗示给到了,她下次出来要是再带个头绳,好哥们,别客气~”这是什么迷惑行为?不但恶意揣测、解读女性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而且把女性物化成可以攻略的玩具。这个网红还有其他很多的“金句”,比如,她说和女生约会要专挑下雨天,因为:“没带伞一起淋雨,不仅能一睹女生的真容,还能看见女生衣服被打湿贴肉的样子。雨天不好打车,就得就近解决淋湿的问题。”比如,她说当女朋友和你吵架,就把女朋友想象成一条狗就好了:“狂吠的样子,像不像路边的一条流浪狗?你还舍得怪她吗?她是条狗啊!”女性的厌女,比男性的厌女更触目惊心,更让人觉得悲哀。摆在明面上的,有给女性贴各种“媛”的标签、刻意划清自己与“一般女人”的界限的。比如称自己为“女汉子”,说着:“和女人相处太累了,总是勾心斗角”、“我不喜欢女人叽叽歪歪那一套”;比如女德班上的那些朗诵着“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经”、“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学徒们。更隐蔽点的,有那些把自己当成传宗接代的机器,不惜 自己身体也要拼个儿子的孕妈。《厌女》一书中就描写了女人的厌女症这一现象:“厌女症这种病,不是只有男人才患,女人也会染上。比起男人的厌女症,女人的厌女症更加麻烦,因为女人的厌女症是自我厌恶。但女人也有可能不将厌女症作为自我厌恶来体验,其方式就是把自己当作女人中的例外,将除自己以外的女人‘他考化’,从而把厌女症转嫁出去。”比起指控这种女性的厌女行为,其实我更想探讨:究竟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会出现?《脱口秀大会》上,选手鸟鸟吐槽过这样一件事,让很多人感同身受:“我遇到过一个老师,如果男生数学考了分,他就会说:男生就是聪明。女生数学考了分,他就会说:女生也有聪明的。”一直以来,似乎社会一直在给我们灌输一个刻板印象:“男性天生就比女性聪明、适合学理科。”但事实上,《Nature》上早有研究论文显示:男女之间的数学认知能力,并没有明显差异。仔细一想,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了多少关于性别的浅显论断,如《厌女》中所说:“女人与男人不同,是不勇敢的人、不坚强的人、没有领导决断能力的人;懦弱的人、小心谨慎的人、无能的人,一言蔽之,即不能成为主体的人。”有部名为《像女孩一样(Likeagirl)》的短片,一群十几岁的女孩,被要求在镜头前表演像女孩一样跑步、扔东西和打斗。于是,她们就开始故意跑得做作又矫情,又软又无力,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而另一群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当被要求表演同样的内容时,她们却用尽全力、飞快地奔跑。就像哲学家波伏娃所言:“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渐长成了‘女人’。”女性成长境遇中的每一个因素,合谋限制了她们,让她们变得平庸不堪。但原因并不是她们天生就低人一等,而是她们慢慢学着变得被动、自我怀疑和过分热衷取悦他人。幸运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不合理之处,试图通过持续的发声来唤醒大众的认知。就像《女性的时刻》中所说:“女人如果在另一个女人的故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她就会变得勇敢,单薄的声音就会变成合唱。”希望能有更多的女人,挣脱厌女症笼罩下的社会枷锁,摆脱刻板印象,展现出真正的女性力量。共勉。*作者:小椰子,人气专栏作者,椰子陪你一起读书。个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gj/7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汉字部首名称表及含义
- 下一篇文章: 牛*广西农村仔发明的摩托车水泵,央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