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多次发生瘟疫,中医药为瘟疫的阻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医的防疫历史有研究统计,在年以前,中国的瘟疫有次之多。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历史上的疫情都是由中医药防治的。《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有一段 序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描写的就是类似传染病的情况。明清传染病医家吴又可著有《温疫论》,是完整的关于瘟疫的中医专著。通过这些医著、医案可见,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上,诸多中医临床大家,也擅长诊疗热病、救治急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数次瘟疫流行,中医药均参与其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年石家庄市暴发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药参与治疗后,大大降低了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年广州市、北京市等地SARS暴发流行,多项临床观察显示,中西医协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年度甲型H1N1流感暴发期间,对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非盲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以“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为基础方的中药在退热时间上明显优于奥司他韦,在症状改善方面与奥司他韦相当,可作为治疗H1N1流感病*感染的替代药物。在此麻杏石甘-银翘散基础上,后期研发出“金花清感颗粒”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医防疫的特点中医预防疫病,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既有针对致病因素的措施,如“避其*气”;同时也强调提高人体正气,调整人的免疫能力达到一个 状态,即《*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特异性预防针对致病因素“杂气”的预防,称之为“特异性预防”。“杂气”之说来源于吴又可的《温疫论》,他认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又可把这种异气统称为杂气。史书上记载了诸多古时人们“避*”的方式,告诉百姓疫病流行时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处,减少人员聚集。延续至今,防控中隔离、管控、限制人口流动、戴口罩、勤洗手等,都来自于“避”之一字,即“避其*气”。2、非特异性预防针对可能受感染的人进行预防。中医预防疫病,不只针对致病因素,还非常重视人体正气的维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提升人体抵御外邪能力预防疫病,称为“非特异性预防”。(1)治疗基础病即是预防:现代医学所言“基础病”分基础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重大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和免疫力低下,导致这类人群在面对疫病时抵御能力弱、进展快、病情重。“阴平阳秘”是《*帝内经》中描述的人体的 状态。阴阳是一身之根本,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会造成阴阳不和。阴阳不从,气血始乱,则生百病。病久影响脏腑之气,可现虚虚实实之象。“攘外必先安内”,体内乱象丛生,何以抵御外邪?因此治疗基础病就是一种预防。在防控疫病时,加强对基础病的控制,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稳定其内环境,使阴阳之气平和,脏腑之气调和,如此才能提高抵御外邪能力。(2)辨证施防:中医在治疗疫病的过程中,遵从辨证论治思想。在预防疫病的过程中,也同样重视辩证思想。综合考虑病情本身特点,并结合发病时节、发病地点、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来确定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施以预防方案。这样设计出来的预防处方具有普适性。应用时可再结合患者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加减。(3)辨体施防:体质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共同形成,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个人体质这一特质相对稳定,疾病的发生与体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疫病发展过程中,不同体质会产生不同的症状特点:湿热体质患者易化湿化热,出现发热、胸闷、大便黏稠、舌红苔*腻等症;痰湿体质者病程中易生痰生湿,出现头晕身重、舌淡苔白腻等症;阳虚体质患者易生虚寒之象,出现纳呆便溏、四肢寒凉、舌淡苔白等症状。不同体质患者在相同的病机条件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寒热转归。因此,在疫病的防控过程中需注意个人体质差别,做到辨体施防。(4)辨病施防:吴又可《温疫论·自叙》“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由此可见,疫病之辨首先辨病原,然后辨易染部位及传变规律。不同的致病微生物有不同的生存习性,致病后一般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整体把握所要防控传染病的发病规律、病情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预防的方药,此为辨病预防。历代中医防疫措施1、芳香辟秽预防法中医预防杂气、*气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芳香辟秽”。利用芳香气味穿透性强、芳香类药物有其独特的作用途径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对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可以点艾条、苍术,燃烧出气味,用芳香之气驱逐可能带*的浊气。有学者经过药物频数分析、药物聚类分析、药物因子分析等方法总结古代烟熏避疫相关著作,得出苍术、川芎、芜荑、*箭羽、白芷、石菖蒲、白术、降香等为中国古代烟熏避疫的主要药物。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苍术具有抗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活性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用苍术熏蒸法消*室内空气,2h后空气中细菌总数明显下降,与在相同条件下紫外线照射消*比较,效果相当,且菌落消亡持续时间长于紫外线照射消*法。白芷可以作用在机体的多个方面,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抗氧化、止血及抗凝血、抗过敏、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2、代茶饮预防法中药代茶饮可追溯至氏族社会,人们用采集的各类植物水煮泡成饮品。现代代茶饮,一般用中药饮片或加茶叶按照比例调配,沸水冲泡,日常饮用。茶叶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解*作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得茶而解之”。直到现在,这种代茶饮的思想也一直根植于国人的思想中。在防控疫情中,根据病因病机的需要辨证组方、随症加减,可按药物的寒热温凉及口感特点选方用药。代茶饮既保持了中医汤剂辨证施治、辨证施防的特点,又克服了传统汤剂煎煮复杂、携带不便的缺陷。这一方法可随时多次饮用,简便易操作,大众接受性强。3、汤剂预防法汤剂是中医的传统剂型,也是最常用的预防方法,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配比得到的。根据疫病人人易感、症状相似的特点,通常组方相对固定。古代疫病流行时,名医常把经验方刻印出来公布于众,或大锅煎煮汤药分发众人,普济百姓。汤剂在疫病的整个预防和治疗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附:防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一号方:苍术3g,金银花5g,陈皮3g,芦根2g,桑叶2g,生*芪10g(开水泡,代茶饮,7-10天);防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二号方:生*芪10g,炒白术10g,防风10g,贯众6g,金银花10g,佩兰10g,陈皮6g(煎服,每日一付,分二次,7-10天)。

声明:

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戳这儿,把健康带回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gj/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