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為何易發生血管堵塞
糖尿病患者血液粘稠度高是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血管堵塞的關鍵。 血液黏稠度是反映血液黏滯性的指標之一。血液粘稠度高,稱為高黏血症,或稱高黏滯血症,也稱血液高凝狀態,是指血液過渡黏稠,血流緩慢,造成以血液流變學參數異常為特點的臨床病理綜合征。 糖尿病合併血脂升高可使血液的自身黏度改變,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纖維蛋白溶解,使血液黏度稠度更加增高。血液黏度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進而導致多種合併症的重要原因。而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導致心、腦和外周血管嚴重病變的最後關鍵環節,是致死和致殘的直接原因。 一.糖尿病合併高黏血症的臨床表現 糖尿病合併高黏血症早期並無特異性,但由於血液黏稠,流速減慢,血液中脂質便沉積在血管的內壁上,日久可引起管腔狹窄、供血不足,進而導致心肌缺血、腦血栓、肢體血管血栓等疾病的發生。病情進展可出現頭暈、困倦、記憶力減退。 當血液中含有較多的異物,如血管內壁脫落的上皮細胞、附著於血管壁內又脫落的類脂質等,纖維蛋白和血小板就聚集在異物周圍,並把它們包裹起來,這樣便容易形成血栓,而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速度,加重血液的黏稠度。 當這些血栓增大或突然流入一根較細的動脈時,就會把血管堵塞,造成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導致腦梗死、心肌梗死、梗塞性脈管炎等。 二.如何治療糖尿病合併血液高凝狀態? 由於血液高凝狀態早期常常並無特殊臨床不適,容易被忽視。因此,臨床要特別加以警惕,因為血黏度升高是糖尿病許多大、小血管併發症的基本原因。對血栓的治療,首先強調血栓預防的重要性,合理的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可以有效預防血栓發生的風險。 1.西醫治療 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凝聚、抗凝及溶栓等治療。一般來說動脈血栓強調抗血小板治療,靜脈血栓強調抗凝治療,根據患者的情況輔以手術、溶栓等治療。 應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可使既往有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患者的腦卒中風險顯著降低。合理使用阿司匹靈可減少心血管事件。與雙嘧達莫合用,預防腦卒中復發,明顯優於單用阿司匹靈。如有藥物過敏,可考慮改用氯吡格雷。但長期應用阿司匹靈可能會增加腦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需加以注意。 抗凝治療主要選用低分子肝素、法華令等。如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或手術等措施可能是必要的。 2.中醫治療 糖尿病合併血液高凝狀態屬於中醫“血瘀證”範疇。氣虛不能推動血液的運行,陰虛則營血凝滯,運行受阻,而久病入絡,痰濁血瘀互結,滯於肢體,血脈運行障礙等均是糖尿病血瘀證形成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多種中醫病機均可導致血瘀證的形成。如:陰虛血瘀、氣血血瘀、燥熱血瘀等。 中藥黃芪、丹參、*箭羽、肉蓯蓉、水蛭、女貞子、黃精、紅花及全蠍等在糾正血液流變學異常,降低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血沉、血小板聚集、纖維蛋白原,改善脂代謝及改善糖尿病血瘀狀態均有一定的作用。還可配合三七粉口服,如每次1~3克,每日1~2次。 長期進食黑木耳對降低血黏度、改善血管狀態有一定的説明。一般可以每天吃5~10克,做菜做湯都可以。 三.如何預防糖尿病合併高黏血症? 1.合理飲水:飲水要注意時機,如早晨起床前、每餐吃飯前1小時和睡前都宜飲水,如無特殊禁忌每天 飲用不少於毫升。在高溫環境出汗多等情況下,更要及時補充水分,勿令身體缺水。 2.飲食清淡:按糖尿病飲食進行飲食管理,避免進食動物內臟及動物脂肪,少吃油炸食物,晚餐不宜多食葷腥厚味食物。多食山楂、黑木耳、大蒜、洋蔥、青蔥及蔬菜等高纖維食物,適量進食魚類、大豆、豆製品及水果等。 3.適當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及游泳等,可促進血液循環。 4.堅決戒煙:如改變生活習慣,無條件戒煙。 5.溫水泡澡:水溫需保持在適當的溫度約37°C,如無糖尿病神經及皮膚等併發症,溫度可適當調高些,但不宜過高,例如水溫不宜超過39°C。因為此溫度接近體溫,血壓不會急劇升高,血栓溶解物質變得活躍,血黏度得以改善。浸泡30分鐘左右,令微微汗出,亦不可過度出汗。泡澡與運動一樣都是消耗能量的方式,熱量消耗增加,脂肪就會減少,有條件者可養成每天泡澡的習慣,身體代謝水準會有改善。泡澡後體表和體內溫度升高,能使肌肉鬆弛,改善血液迴圈,預防動脈硬化。 泡澡注意事項: 1.避免飯前泡澡以免出現低血糖,飯後1~2小時較宜。 2.泡澡時或後要及時飲水,避免缺水導致血黏度升高。 3.避免浴缸的水超過心臟位置,半身浴較合適。 4.溫度不可過高,溫度過高可使血壓驟升;過度出汗可導致血黏度升高或皮膚受損。 5.年高體弱,併發糖尿病足或有皮膚破損者,或心血管功能不穩定及血壓不穩定者等,均不宜泡澡。 本文摘自作者編寫的《糖尿病治療與中醫調養》一書,該書於年1月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本處有修改。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gj/32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药性大全,一位老中医整理出来的,建议
- 下一篇文章: 龙飞讲寻时借运心得及感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