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药铺甘草称国老,能寒能温能缓调
炙甘草(摄于广州)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味甘,质地如草,故名“甘草”,又称“国老”。切厚片蜜炙后称“炙甘草”。 前人经验 1 《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zhǒng),解*。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2 清·徐大椿·《药性切用》记载:“甘草,性味甘平,生用缓中气、泻火;炙用温元气补中,和药解*,中满忌之。节,行肢节;头,入吐剂;梢,入茎中。” 右上角为甘草(摄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NO.2功效主治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主要功效有:补益心脾,清热解*,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1 补益心脾:本品甘平,善于补心气、益脾气,适于脾胃虚弱、倦(juàn)怠乏力、心悸气短、脉结代等症,蜜炙尤宜。 2 清热解*:本品长于解*,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适于痈肿疮*、咽喉肿痛等症,生品尤宜。 3 祛痰止咳:本品既能止咳,又能祛痰,略具平喘之功,适于咳嗽痰多之症。 4 缓急止痛:本品味甘,甘能缓急,适于脘(wǎn)腹、四肢挛急疼痛。 5 调和诸药:本品甘缓,能缓解药物*性、烈性,广泛用于方剂配伍之中。 用法:2~10g,煎服。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现 代 研 究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含甘 、甘草甜素、甘草多糖等成分,有抗肝损伤、解*、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胃溃疡、抗肿瘤、镇咳祛痰和解痉等作用。 NO.3参考资料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冉先德.冉氏释名本草[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 任艳玲.《神农本草经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1. [清]徐大椿撰;伍悦点校.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附:药性切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 祁增,郑炳真,刘金平,李平亚.甘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38(02):71-76. 音频:沙湖 图片:山人文字:山人 谢谢聆听,谢谢阅读,谢谢昆明白癜风专科医院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gj/1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箭羽有rdquo*ldquo*
- 下一篇文章: *精味甘如饴得坤土之气,性平质润伏天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