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气机郁滞探讨笔记
一、温病气机郁滞的成因及特殊性 常见成因为“湿热胶滞”、“阳热发则郁”两点。 对于“湿热胶滞”的认识,是较为普遍的,湿邪重浊粘腻。易阻遏气机。这一点大家都相对比较熟悉。但~ 对于“阳热发则郁”的认识还是有待明晰的部分。此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因火热导致气不通畅。谓之“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 对于温热之邪郁滞气机的认识: 叶天士:“口鼻吸入热秽,肺先受邪,气痹不主宣通”; 章虚谷:“寒者气不运而滞,热者气亦壅而不运”。 温病过程许多原因所致的痰浊、瘀血、燥屎内停,亦是阻遏气机的重要原因倒果为因。 特殊性: 温病气机郁滞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身自郁不同。此为客气累及本气,外来病邪侵袭使然。 本气自郁为七情郁怒所致。 虽各有区别,但临床致病,却可狼狈为奸。 有湿邪郁闭上焦,久则心包之气不开,气机闭阻,情绪抑郁,忧思绵绵,而成七情之病者,两者勾结为病,互为犄角。此一病机认识,是我临床上从开散上焦或在表之邪气治疗抑郁症,狂躁症、神经性脚臭等疑难病之理论依据。(敲黑板,划重点了哈) 二、气机郁滞对其它病理变化的影响湿邪入侵若导致气机郁滞,可进一步促使多种病理变化的。故须对于温病病邪入侵阻气而促使病邪留着、状盛的认识: 1、促使病邪留着壮盛 五邪外侵,气机愆度,疾病乃生。温病病邪入侵阻气而促使病邪留着、状盛。 其一、温病热象的显露是六淫之外的一种异气入侵,使气机受阻,导致人体之火聚积而成热。吴又可认为异气侵入人体,“气机阻滞,而火屈曲,热斯法也”。 其二、热象的显露既与病因的“温”性有关,也与气郁而热化有关。叶天士认为“温邪上受,纳入乎肺,肺主周身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慄,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而吴鞠通在解释手太阴温病发热的机理时指出“肺病不能化气,气则郁身亦热也”。 其三、湿邪为患,阻滞气机,则湿邪难化进一步聚积;湿热为病时,热象的显露与湿邪阻滞气机有关。叶天士所谓“秽湿内著了,气机不宣,如久酿蒸,必化热气”。是也。 2、促进病变深入发展 温病过程若气机受到阻遏,病邪难以外泄,势必促使病变向更深层次推进。举斑疹为例:章虚谷有“火不郁不成斑疹”的认识。斑疹形成之前多有烦闷呕恶、脉沉伏、胸闷咳嗽等气机不利之征。既是此类。 3、致水液布散、排泄障碍 气机郁滞,必然阻碍水液布散排泄。 刘河间谓之“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也”。 更有叶天士《温热论》中“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 此素有痰湿与入侵之邪热相合而成也。 亦有因邪热羁留三焦引起三焦气郁,气不行水,水液潴滞而成者。 其影响二便者 腑气不通可阻碍水液外布下达,吴又可“里气结滞,安能气液蒸蒸以达表”。 小便闭塞亦有“大便不通,气结不舒”所致者。 4、阻遏阳气的正常敷布 温病气机不利亦可阻碍阳气的正常敷布,使其失却温养功能。病因有别于伤寒,但病机亦是营卫不和。发病的病机是客观独立的,不独属于某一病,此中医生理、病理学之范畴。不可偏执。 肌表失却阳气温养所致之恶寒不独肺气之气失宣可致。病邪在内若引起气机不利亦可使得阳气难以布散肌表而恶寒。 附1:另有气机郁滞对病理产物的影响,如温病过程中产生的气机郁滞,对病变中的瘀血的形成和加重亦有影响。 附2:各脏腑之间气机不利的相互影响亦应注意:肺与肠腑气机的相互影响;肠腑气机与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等。 附3:湿热郁滞气机,逐渐局域化的内在趋势,是很多慢性包块性疾病的潜在发病因素,如肿瘤等一些重大疾病在发现之前往往无明显自觉证型及明显体征。这也符合湿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湿热长期郁滞气机,逐渐由弥散状态转入局部团聚状态,便为肿瘤一类的疾病的形成提供的契机,湿热郁滞的相当隐蔽性,使得湿热气滞体质相较于瘀血体质而言,更容易成为肿瘤易发体质。 三、温病气机郁滞的辨查技巧湿热郁滞对气机的影响是双重性的一方面升腾扰动 一方面又阻碍气血运行(疾病后期出现慢性局限性病灶可能性较大) 貌似矛盾,但客观存在,在实际的临床中,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烦倦”。这是表现为身体困重不欲行动而内心烦躁欲望挣脱的状态。极好的表现了升腾与阻滞并存的状态。这两方面共存于一体。再如:邪热壅肺、肺气郁闭之证者兼动静两象。而且常有互相掩盖的倾向。更要注意邪热深入营血分而见热瘀较甚时,推理其有阻气的可能性。不能孤立看,它们是同时发生,贯穿始终的。 温病气机郁滞之辨证应注意全面观察1、胸腹症 气机不利可见胸或腹部胀满、疼痛。临床多见为闷、堵感,常为间隙性的。 如:邪热壅肺,肺气郁闭之胸闷痛; 热郁胸膈气机不利所现之“胸中窒”“心下结痛”; 热郁少阳、枢机不利之胸胁胀满或疼痛; 胃腑无形热壅,气机不利之“心下痞、按之濡” 2、汗出情况 一般无汗或汗出不畅 排除作汗无源的情况下,多由气阻津液难以布化所致,此吴又可所谓“内壅无汗”。临床上无汗的较为少见,多为汗出不畅者,而对汗出不畅的理解,有汗出时间、汗出部位、汗液性质、汗出时伴随症状等鉴别点,以后会详细分析。 3、恶寒或肢冷 病变中各种原因导致气机不利,影响阳气的敷布而出现恶寒或寒战,甚则四肢厥冷之象。 4、二便排泄情况 小便不利或不通。或因液涸所致;或因温热、湿热等阻滞三焦气机而水道不行;亦有腑气不通致前阴不通者大便不通多与气机不利有关。伤寒中有“利小便而实大便”之法,温病中有“通腑气而利水道”之法。二者相互影响,为阴窍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点思路。 5、神志 若邪闭心包,“既入包络,气血交阻”。 何秀山所谓“心包气郁”; 而治疗治法,首推宣发疏解。既是叶天士所述“宣解气血”“无形令其旋转”之法。开窍醒神。所常用则为“三宝”,而今多用之醒脑静注射液亦可。 6、半弥散状慢性局限性病灶 湿热郁滞气机,使得病变区域可能出现逐渐局域化的半弥散性病灶的可能性增大。 如:湿疹、特异性皮炎、癣等疾病都具有这一特点。 四、温病气机郁滞的调治调畅气机是温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 治疗要着力于气机的宣展。清疏内外使气机得以宣畅通达。 1)、湿热为患,复气机灵动之性,以利邪热外达1、宣开肺卫之气:多用凉泄之法,但同时应注意辛散以宣通肺卫之气。 如:邪热壅肺,肺气郁闭,多以麻杏石甘汤清宣并进,必使肺气开通,复其宣降之职,邪热方得清泄 2、畅利胸膈之气 热郁胸膈,气机不利,可以栀子豉汤清宣膈热。若“心窝苦闷或心下结痛”用连翘栀鼓汤,加连翘、郁金、枳壳等,开通气郁。 3、运转少阳枢机 热郁少阳,枢机不利者可参考加味柴胡枳桔汤:柴胡、*芩、半夏、枳壳、桔梗、栀子、板蓝根。 但火热内郁极盛之时,不宜使用柴胡一类。必先倾泻极火之后,局势稍安,再图后手。当今医师,多喜治平缓之病,不知急促之疾如何下手,面对轻重缓急之势头,难有抑扬顿挫之手法。 4、通导胃肠之气 邪热入胃,胃气壅郁而见心下痞等,用大**连泻心汤(重味轻用法) 邪热夹秽犯胃,气机郁阻,胃气上逆而现干呕口苦而渴等,用吴鞠通*连*芩汤(*连、*芩、郁金、香鼓)清热化浊、调畅气机。 腑实气壅,泻下以畅通腑气,较甚者可用枳实、厚朴、青皮、三棱、莪术行气推荡。或直接通泄之品,推墙倒壁。如番泻叶、大*、虎杖之类。我喜用虎杖,清湿热之力强,气分、血分共镶,且能通腑。较之大*,患者也能接受,当今患者,仍是畏大患如虎,哎~~ 5、宣通上下表里 火热炽盛,郁遏上下表里,在清解时当注意宣通上下表里之气机。可灼用升降散(僵蚕、蝉蜕、姜*、大*)“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流*顿消矣” 6、清营凉血宣气 邪入营分当注意透热转气。 邪入血分多有瘀血形成,进而可阻碍气行。湿热浸渍各层时都有阻滞气机之虞,但在气分时相对重视,而在营血分时,往往直接跳过疏气,直接用活营活血之品。 故何廉臣言“未有气不宣而血热能清”。“非香、苏所能疏,惟藉辛凉芳透,轻清灵动之品”。 7、宣透包络之气血交阻 邪闭心包,神志异常,疏通窍道药物的选用,又有别于卫分、气分用药。,必须之势。方能实现秽去窍利之目的。 须用 、樟脑、麝香之类,但多数较为珍贵,且难以运用,也有窜用“三宝”窜通,若单纯湿邪为患,亦有参考使用“苏合香丸”,辛温开窍之用。 另有一便宜之法,可以参考,即常见之“风油精”,大家常以此外用,实则内服亦有奇效。物美价廉,随手可得。亦见民间有用“山葵根”入药以开窍醒神者,山葵根磨制成酱,便是日本的“wasabi”,既“芥末(辣根)”是也。其辛窜之性~~宋小宝最了解~~~ 2)、湿热为患,气机流畅通利而湿化热除(风能胜湿之另解)风者,气之行动者也。 湿热为患更易阻滞气机,故当更应注意展化气机以为治。柳宝诒谓之“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热从气化,庶几湿热无所疑结”。 风能起水而胜湿。 湿热偏于上焦者应重视开通上焦肺气,以达到“气化湿亦化”的目的。方如三仁汤(杏仁、半夏、飞滑石、生薏苡仁、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 湿热中阻,主以运脾开气,化湿泄热,方如雷氏芳香化浊法(藿香叶、佩兰叶、陈皮、半夏、大腹皮、厚朴、鲜荷叶)加陈皮、厚朴;王氏连朴饮(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芩滑石汤(*苓三钱,滑石三钱,伏苓皮三钱,大腹皮二钱,白蔻仁一钱,通草一钱,猪苓三钱),辅以行气之品 湿阻下焦膀胱,亦当佐以行气利湿。八正散、小蓟饮子之类 亦有通泄大便以利小便之治法,在尿*症治疗中常用,秽浊之邪由大便出。膀胱反渗大肠之用也。(不是膀胱里的水液直接流到大肠里,不要那么生硬理解脏腑哈) 若三焦均受,自当开上宣中导下并施。甘露消*丹、上中下通用痛风汤,杏朴苓之类 再关于温病宣通气机之药,其类别及特点小作结论 一、轻清宣透之品:薄荷、桑叶、菊花、蝉蜕、银花、连翘、淡竹叶等。主要用于卫气分阶段。由于此类药物无温燥之弊,故营血分阶段也适当选用。 二、辛温发散之品:如麻*、荆芥、防风、豆豉等。可酌情用于卫气郁滞较甚或气分邪热壅盛,气机不利之时。 三、芳香宣化之品:如藿香、佩兰、白蔻仁等,主要用于湿热两盛,湿重于热之证。 四、辛温行气之品:如橘皮、厚朴、大腹皮、木香、枳壳、枳实、杏仁、薤白等。在湿热证中广泛使用,但温热为患,气机郁滞较甚时也可适当选用。 五、苦寒之品:主指大*、虎杖。胃肠道热壅气滞而无燥屎亦可用其疏通肠道气机。柳宝诒“大*有因疏泄结气而用者,原不专为积滞而设” 六、祛风通络除湿之品:如海风藤、白蒺藜、清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箭羽此类药品,大家习惯用于肌肉筋骨经结病变之中,但其祛风除湿通络之效,岂分表里。内科之湿邪渐有成瘀之机转时,我常用之,既能化现有之湿,又能逆转将成之瘀。甚是效应。人不知用之,实是可惜。我治一例肺动脉高压病人,从痰湿由气渐血,由滞转瘀入手,以上焦宣痹汤合胸痹汤加*箭羽、络石藤起祛风通络等,效果显著。此是受国医大师洪广祥之蠲哮汤用*箭羽的启发。 临床治湿,我喜用风药,最多者为防风。防风者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张海峰谓之能“疏肝启脾”,赵绍琴治湿时也常用之。我谓之能驭风起水而胜湿。 本篇为学习陕西中医学院樊海于年发表于江西中医药杂志上的《温病气机郁滞探讨》一文,结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临床经验所成,清各位点评。 钱昭部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cd/1760.html
- 上一篇文章: 科二科三当场挂了一次后,第一件事应该做什
- 下一篇文章: 为毛伊额名字真额叫ldquo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