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探源兵器篇矛
长柄武器——矛 在汉字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探寻到了“矛”这一兵器的身影。矛,作为一种长柄武器,其字源演变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沧桑变迁。从古老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简洁的楷书,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矛”的世界,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矛”,这个象形字,象征着古代的一种长柄兵器,主要用于刺杀敌人。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那时人们便开始使用削尖的竹木棒作为武器,尽管形态简陋,却已初具矛的雏形。随着复合工具的发明,人们开始在竹木棒的一端装上石质或骨质的矛头,从而形成了矛的基本形态。到了新石器时代,加工技术的进步使得石、骨质矛头变得磨制精细,有的还钻孔以便与矛柄绑缚。 矛的历史矛,这种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由矛头、矜(柄)和镦组成。铜矛头分为身和骹两部分,身部锋利,具备一锋二刃,中间有脊,脊旁或设有血槽;而骹部则是直筒状,下粗上细,用于插入矛柄。此外,矛镦与戈鐏在木柲下端的铜饰上有所不同,依《礼记·曲礼》所述,戈鐏为锐底,而矛镦则为平底。同时,戈鐏与矛矜的横截面也存在差异,因此鐏的銎为鸭蛋形,而镦的銎则为圆形。在商代,矛是仅次于干戈的格斗兵器,并在其后成为中国军队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与戈相比,西周时期的矛在格斗兵器中仍居次要地位。西周前期的矛,基本上沿袭了商代双纽式矛的形制,矛体较小,但已呈现出渐窄的趋势。西周中晚期,矛的形制开始出现多样化,但仍保持着窄体的特点。 到了东周时期,青铜矛的演变更加明显。春秋中前期,铜矛形制基本承袭西周晚期,但春秋晚期以后,窄体矛逐渐成为主流,其特点是窄体、直刃、筒身延伸至矛叶中部,骹部设有钉孔或双纽。战国时期的窄体矛在南北地区有所差异,南方以楚国为代表,矛体较长,矛身常饰有纹样,反映了楚、越文化的融合;而北方三晋地区的矛则形制简素,矛身常有铭文,记载制造信息。战国中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改良的窄体矛,中脊线凸起两个刃,形成深血槽,增强了杀伤力,成为南北通行的形制。 秦朝时期,矛的形制趋于单一化。秦矛的刃体宽扁而直,两面设血槽,截面呈棱形,銎体椭圆中空,短骹上有钉孔以固柲。秦陵兵马俑出土的矛柄残长可达4.3米至6.7米,展现了长柄兵器的威猛。 汉代是矛与戟并重的重要时期。虽然出土实物中铜矛不少,但实际战争中钢铁矛已占主导地位。铜矛形制基本承袭战国后期,而铁矛则形体较大,加重加长的趋势明显。东汉以后,铁矛最终取代了铜矛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矛作为步兵和骑兵的主要格斗兵器,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尤其是骑兵专用的长矛,又称“矟”或“槊”,在东晋十六国以后更是备受推崇。矟,这一标准长度为一丈八尺(约合4米多)的长矛,自东汉晚期诞生以来,便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据《释名·释兵》记载,矟是骑兵马上击刺的得力武器,其强大的穿透力使其在魏晋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并最终在东晋十六国以后成为重装骑兵的主要装备。南北朝时期,矟的使用更是达到了巅峰,不仅骑兵专用的长矛被称为“矟”或“槊”,一些步兵使用的长矛也被称作“步矟”。随着时代的演变,隋唐五代时期,矛及骑兵专用的长柄矛——矟,成为了最重要的长柄格斗兵器。唐代法律更是将矛、矟列为私人禁止持有的兵器,彰显了其在战场上的重要地位。唐代以后,矛逐渐演变为枪,其种类繁多,包括漆枪、木枪、白干枪和扑头枪等。其中,漆枪即骑兵使用的矟,成为了唐代枪族中的一员。又言不相宜曰矛盾。据《韩非子·难一篇》记载,楚人自夸其盾之坚,声称无物能破;又自夸其矛之利,言能破万物。或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如何?其人无法回应,此即矛盾之说之由来。此外,矛盾也指一种星名,见于《史记·天官书》。书中描述杓端有两星,一为内矛招摇,一为外盾天锋。招摇星近北斗,故被喻为天矛。同时,矛盾还是一种草药名,载于《本草纲目》,名为衞矛,亦称鬼箭。李时珍解释,齐人称箭羽为衞,此草药干上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卫之状,因此得名。 汉字历史——(矛)《说文解字》中载,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状像长枪,用于刺杀敌人。在古代战争中,矛是不可或缺的武器,因此,矛字也常用于形容尖锐、锐利的事物。同时,矛还与盾相对,象征着攻击与防御的平衡。随着时代的演变,矛的意义也逐渐扩展,不仅限于兵器,更成为了一种象征力量与勇气的文化符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cd/13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深入探索中药世界鬼箭羽的奥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