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水稻驯化了人类这场跨界对话聚
10月24日,以“植物的力量”为主题的跨界对话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举行。本次对话由上观新闻与上海辰山植物园共同主办。 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话题,来自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复旦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给上海市民游客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文化的盛宴。 人类完全依赖植物 由于疫情的缘故,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秘书长保罗·史密斯在威尔士的自家花园里远程发表了演讲。对于植物的力量,他深信不疑:“人类完全依赖植物。”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测,全球约3万多种植物经常被人类食用。人类所摄入的卡路里,有八成来源于12种植物,五成来源于水稻、小麦和玉米。 保罗·史密斯坦言,目前人类的粮食安全构筑于极其有限的植物物种之上,有必要培育更多的可食用植物,将它们引入农业领域。 从水资源和能源的角度来看,人类依然离不开植物。如果没有森林,就没有雨水。如果没有木材,全球大多数地区的人类靠什么来煮饭、照明、取暖?更毋庸赘述全球数十亿棵树木在减缓全球变暖危机方面的贡献。 植物的力量还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保护中国的大熊猫,必须同时保护它们所吃的竹子。”保罗·史密斯表示,据估测,全球大约有40万种植物,在人类没有搞清楚大多数植物在整个生态圈中扮演的角色前,不能放任它们灭绝。对于人类的继续创新和适应而言,多样的植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比如新的生物科技。 保罗·史密斯透露,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已对全球12万种植物进行培植或将其种子存入种子银行加以保护,约占总量的30%,未来这一比例将继续提升。 “新冠病毒让所有人意识到,人类需要与自然合作,而非与其对抗。”他表示,很希望能够帮助自然与人类签下一份共存的合约。 倾听敬畏植物力量 “我们太小看植物的力量了。人活百年已不易,而一些多岁的古树是怎么活下来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援引国外学者的观点,认为一部分人已经成为“植物盲”——认识不到植物的重要性,认为它们低人一等,不值得保护。 陈进举了一个榕树的例子。全球大约有种榕树,每一种榕树的果实都会放出一种特定的挥发性气味,吸引对应种类的榕小蜂帮助其传粉。全世界有种鸟和动物取食榕树果实,榕树在给它们提供重要食物来源和钙来源的同时,也在利用它们为其播撒种子、扩大种群。 同样,胡蜂和沉香也建立了精巧专一的互惠关系。胡峰帮助沉香散布种子,沉香则用种子外附着的油质体回报胡蜂。 陈进指出,植物被证明有很高的智慧,它们会与其他生物合作、协同进化,还会自我防卫。已有研究发现,植物已经“聪明”到依靠土壤中的菌丝体建立通信网络,网络一端的植物一旦被蚜虫侵害,就会向其他“网友”传递“保护好自己”的信号。还有不少植物会用叶片模仿鸟粪、石头,告诉天敌“我不好吃”。 “植物不会说话,不代表它们没有力量,我们要学会倾听和敬畏这种力量。”陈进说。 对于植物的力量,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给出了另一种审视的角度:“不仅仅是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也驯化了人类。” 以小麦为例,《人类简史》提到,“驯化”一词来自拉丁文“domus”,意思就是“房子”。现在关在房子里面的可不是小麦,而是智人。意思是走入农业后,人类的大部分成员在数千年的时间中再也离不开土地,种植小麦的农民其生活节奏完全被小麦牵着走。他们必须遵从小麦的“脾气”和时令,去耕种、除草、收割。 从结局来看,小麦、玉米、水稻何尝不是赢家?于海表示,小麦、玉米、水稻分别占据全球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加在一起,相当于我国适宜人民居住的土地面积。人类与小麦、水稻、玉米完成了生物史上最伟大的合作,一同成为这个星球生存竞争的最大赢家。 滋养艺术造福生活 《茉莉花》《花之二重唱》《玫瑰咏叹调》……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黄英用一首首即兴的天籁,向植物的力量致敬。 黄英表示,她的音乐生涯有植物相伴相随,无论是年少时学唱的民歌,还是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和成熟期的代表作,讴歌的主角都是植物。 “人类社会的一切总和,都建立在自然界基础之上。”黄英说,大到探索宇宙苍穹,小到日常衣食住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大自然承载,并留下了痕迹,植物教会了我们美、爱情、悲伤、永恒。 对于植物的力量,黄英的理解是“奉献”。角色从单纯的歌唱家转变为歌唱家兼教师,黄英表示,她和学生的关系,可以比喻成园丁和植物,园丁奉献爱,植物便会用茁壮成长来投射、回报爱。 了解到植物力量的价值,下一步就要思考如何挖掘、利用这种力量造福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正是植物园的使命之一。 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透露,园方正在研究的黄芩和芍药,其提取出的成分可以用来抑制肺炎,为保护野生药材资源、更好地人工合成药物提供经验。 去年,辰山科研团队成功完成了黄芩的全基因组测序,成功解析了黄芩中珍贵化学物质合成机理,为通过合成生物学获取汉黄芩素提供了基础。 大多数城市的环境对植物生长并不友好,胡永红表示,辰山植物园正在探索绿化和城市融合的各种方案,通过海绵城市、立体绿化等技术,让植物能够在城市自由呼吸、汲取养分的同时,让居民可以享受到自然,也能不失去生产、生活的便利。 辰山植物园和多所高校共同参与的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便聚焦城市低光照区域的立体绿化问题。通过“海选”,茶梅、意大利络石、小叶冬青卫矛等首批18种综合抗性较强的植物已成功应用到上海的城市绿化中。 栏目主编:张奕 本文作者:陈玺撼 题图来源:孟雨涵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com/gjycd/12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兰州植物园二期规划出炉7个主题园区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